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形状 >> 在河南,在浚县,一抔泥土可以做什么来听一
泥咕咕是鹤壁市浚县杨玘屯的一项民间传统泥玩具。泥咕咕浚县泥塑的统称,是供孩子玩耍的玩具,传统浚县泥咕咕的个头比较小,因为浚县泥塑的尾部有气孔,用嘴吹可以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叫“泥咕咕”。
泥咕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在史书中并没有完整的记载。但在当地很多的民间传说中很多内容都与泥咕咕有着相关的联系。颛顼帝教族人制陶大概是历史上最早关于泥器制作的记载。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颛顼教部族百姓挖泥捏制各种动物形象,人民也争相模仿,用黄河岸边的黄胶泥捏制各种吉祥动物形象放在家里,用来辟邪驱鬼,祈福纳祥。可以看的出浚县泥塑玩具产生和发展是相当久远的。
泥咕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浚县位于鹤壁市的东南部,曾经是黄河故道,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黄河冲击带来肥饶的土壤,是此地农耕发展的基础。雨水丰富,使得农耕文明优先发展,同时黄河故道形成的丰厚的泥土也是浚县泥塑产生的基本材料。
浚县是处于黄河故道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六千多年前,中原人民们就在此地生活,自盘庚迁殷之后,此地更名黎阳,汉初设立黎阳县,宋朝开始更名为浚州,明朝降州为县,史称浚县。
大伾山矗立于浚县县城东部,当地人称之为东山。大伾山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山上有中国最早开凿的大石佛,此石佛是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石佛。大佛有八丈高,依山而建,因为在一个七丈高的楼内,所以又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
由于那时候黄河时常洪水泛滥,所以雕此石佛的初衷是为了镇压水患。明朝时候在大伾山对面的浮丘山建立碧霞行宫,气势宏大。系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在碧霞行宫供奉有“送子娘娘”碧霞元君而扬名四方。自建立之日起,香火旺盛,庙会会期的时候,一天之内来祭拜的香客十万有余。浚县庙会也居于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首。
泥咕咕产生来源于史前先民的鸟信仰,古代的人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翱翔的飞鸟,劳动人民与鸟结缘,同时对于会飞的鸟产生强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逐步形成了平原地区鸟信仰文化特征。在靠土地生产粮食的中原人心中,是飞鸟衔来了种子,农耕文明才得以开展。倪宝诚的见解独到,许多史论民俗也证明的这一观点,“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征”。浚县处于古代社会的鸟图腾信仰地区,劳动人民的民间信仰肯定会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反映出来,所以在他们的民间艺术作品之中才会出现鸟图腾题材。咕咕鸟就是鸟图腾的最好例证。
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下,人们希望大地丰收,而燕子、斑鸠、布谷鸟等都是播种收获的象征性动物,得到农耕人民内心的认同,用这些形象来祈祷农事,祈祷风调雨顺。浚县地处中原文明的腹地,千百年来历经了无数次历史变革与战争,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人民还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人民期望得到和平宁静的生活,用泥巴捏出他们生前的样子,缅怀战争中故去的亲人,祈愿美好的生活。
浚县泥咕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据史书《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
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泥咕咕的起源。
唐朝初年,崇佛之风日盛。唐玄宗时期重新修缮大伾山大石佛,又在其南侧建立兴国寺,来大伾山烧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浚县的古庙会也已经初具规模。有一次庙会上一个杨玘屯村人因生活所迫,拿着自己捏制的一批“泥咕咕”到庙会上试着售卖,刚一出摊那些泥玩具就被好奇的香客一抢而空。逐渐地,他的日子好过起来。后来杨玘屯有手艺的人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捏制了大量的泥玩具拿到庙会上售卖,再后来形成了全村都从事泥咕咕捏制出售,在庙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明朝以后,浚县的庙会扩大了规模,同时,泥咕咕的市场也随之增大。这一时期的杨玘屯,每家每户都从事“泥咕咕”生产和销售。泥咕咕的制作销售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清朝时候,随着庙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浚县泥咕咕的生产也更为红火,村里老老少少一齐动手捏制泥咕咕,其中泥咕咕的种类,样式等也有了新的发展,销量也大大增长。
民国时期浚县泥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开始进入全年不间断生产、销售时段,泥咕咕也不只在本地销售,人们开始把泥咕咕拿到外地,走街串巷的销售自己的手艺活儿,泥咕咕的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日渐稳定,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庙会的规模也达到全盛的时期。
庙会上的人流量剧增,五十年代浚县古庙会客流量已不下十万,热闹的庙会同时带动了泥咕咕的销量,泥咕咕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文革时代的到来,浚县泥咕咕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泥咕咕被列为“四旧”成为了“封建迷信”,浚县的古庙会也被强制取消,泥咕咕的捏制也被禁止,很多老作坊被破坏,捏制好的泥咕咕被销毁,老一辈传下来的模具也遭到破坏,人们东躲西藏才保存下祖上传下的模具。也有大胆的村民偷偷的捏一点拿出去卖,换一点生活必需品,维持生计。文革的破坏使得浚县泥咕咕一度停滞。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泥咕咕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较好的恢复的时期。随着政策的改变,庙会又重新焕发生机,泥咕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浚县泥咕咕走出低谷,开始焕发新的青春。改革开放伊始,杨玘屯全村七百多户人家中就有六百多户从事泥咕咕制作与销售。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浚县泥咕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年,浚县泥咕咕经过国务院审批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咕咕再不是只能供孩子玩的泥玩具,而是逐步转变为民间文化艺术品,而且已经成为河南浚县地区的名片,泥咕咕也开始走出浚县,走向全国。
浚县泥咕咕不但受到国家重视,也同时得到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