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繁衍 >> 谷雨节气悄然而来,谈朱光潜的春雨文化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悄然而至,屋檐下淅淅沥沥的雨丝提醒着我们,年已经走过三分之一。诗圣的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昨夜与今日的真实写照,谷雨未必有雨,但今日天气与节气竟不谋而合。近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集,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的知识,今日藉由谷雨,来浅谈分享一下令人心动的春和雨。
文化谷雨且有三候,读诗须知人论世
我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节气谷雨的三候分别为: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浮萍始生,布谷鸟啼鸣,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如此三个现象,一次发生,那么也就意味着,暮春已至,可期初夏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一本《群芳谱》中,便可窥见其闪耀的边角。而作为艺术结晶的传统诗词,则是这源远流长文化内涵的不朽体现。结合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个人将读诗,学诗,治诗如此理解:虽是关于诗的三个方向,但都必须要遵从其共通的一点:除了明白诗词文字表面所表达的含义之外,还要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社会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方能真正体会到一首好诗,好词的精华和要义。
文化我之前是不懂得,跟着大流读过一些诗,背诵过一些词,可是仅仅都是知其表,而不知其肌理。将大致朝代诗人的代表作读过一些,但现在想来,实在是有些浪费这些时代的艺术精华。幸运的是,读到了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才懂得一些方法和要义,再去读那些名家名作时,如饮甘泉,沉浸其中。
在这里简单举一个例子:中华诗词种类繁多,名家名作直叫人眼花缭乱,不妨先选各位自己喜欢的时代,风格,以此定位诗人及作品。
我不敢讲大话,毕竟才疏学浅,尽力在不班门弄斧的基础上,分享一下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感悟。世人皆知唐宋的文学造诣最高,宏观来看,宋代以后就没有太突出的发展了,个人觉得明代“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我不尽然完全理解,但是比较唐代和宋代,我更喜欢唐代的诗。宋词虽好,但是由于大部分名家于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之际写出千古流芳的作品,故而我不太能接受这种清丽忧伤的格调。
文化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讲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由于唐代的作品,部分也是出于仕途中人之手,才情高远,但美中不足的是,可能没有很多反映社会民生,普通百姓生活的内容。幸而也不是一首也没有,细细品读当下我们能读懂的那些就很足够了。
以点窥面,方法为何?
“诗的领域不允许有性情浅薄的人闯入,也不允许有粗心人闯入。”这是朱光潜先生对于研究诗文之人的提醒。但我想,就算是普通欣赏诗的人,也大抵得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行,不然有失对先辈作品的尊重。若是各位有想“治诗”的不妨找来朱光潜先生的《研究诗歌的方法》一文,细细品读。
文化若是仅仅是欣赏传统诗词,那么也不妨试一试我上文总结的方法,笔者故关自己亲身体验过,这个方法,会让你爱上诗词。
小结篇
我是羡慕那诗文中的一景一画的,毕竟现代难以找寻。就算找到景致相似的,也很难有始终的意境了。岁月留下了些艺术品,让我们这些后人得以体会到一些来自遥远时代的思考。就像如今的我们,也总有一天会变成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谷雨已至,万物生长,也愿各位人生的雨季到来,风调雨顺,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