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郑谷因鹧鸪诗而闻名,被称为郑鹧鸪,你认识

发布时间:2024/9/11 13:42:09   

郑谷是晚唐僖宗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是写景咏物,表达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作品很多,但格调不是很高。但是他有一首鹧鸪诗,表达游子的羁旅相思之愁,在诗坛声名远播,因此还被人称为郑鹧鸪。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我们在唐诗宋词中见到的鸟类,多是黄鹂、燕子、布谷鸟,还有神话中的黄鹤、凤凰等,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于鹧鸪这样极其普通的鸟,写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还与鹧鸪鸟孤僻的生活习性有关,它不像黄鹂鸟那样总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是喜欢在深山和空旷的原野里来往,而且形象也没有黄鹂鸟那样招人喜爱。

而郑谷这首鹧鸪诗恰好是没有重点去描写鹧鸪的羽毛及外部形态,而是重点在突出鹧鸪的神情,咏物言志,表达的是迁客骚人怀才不遇落拓江湖的离愁别恨。

诗歌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只是简单地写出鹧鸪的特征和习性。“暖”表示喜温怕寒。“锦翼”写出彩色的羽毛,像山鸡一样还算好看。

鹧鸪的日常也就是在“烟芜”之地嬉戏,和同类亮亮翅膀。这里“烟芜”是指云烟般荒芜的蓬蒿茅草之地,温暖软和,没有悬崖峭壁和水洼沼泽的那种冰冷。

李白很羡慕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鹧鸪的品位志向就像在山林里出没的山鸡一样,确实不能和诗人笔下那些天鹅鸿鹄之类的大鸟相比。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里是写鹧鸪的环境遭遇和幽怨的啼叫。本来它是喜欢温暖的环境,然而现实却是在风雨黄昏中度日,发出痛苦的哀嚎。

“青草湖”“黄陵庙”在沅湘一带,这里曾经是帝舜二妃的溺亡之地,也是屈原流放之处。鹧鸪鸟在这样凄风苦雨的环境里出没,它还有心情去亮翅膀游乐嬉戏吗?

鹧鸪鸟不能得其所愿,只能在庙宇里独自呼号啼鸣。这里既是仁人志士的流放之地,也是鹧鸪鸟生存的困境。这样二者合一起来,就把咏物诗寄托的象征意义隐含其中了。

这样顺理成章,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就写到当时的现实上来。这里由写鸟而联系到人,联系到众多失意漂泊的迁客骚人和游子征夫。

异乡漂泊的人听到鹧鸪的悲啼,这样的处境他们感同身受,不禁流出同情之泪。“征袖”指远行游子的衣袖。佳人们刚拉高腔调唱起曲子,那蹙起的眉头又突然低垂下来。

看来这鹧鸪的声声啼叫,是如何孤独凄惨,是如何引起了游子佳人的感情共鸣。诗歌写到这里,鹧鸪的遭遇已经和普通失意者的遭遇联系到了一起。

诗歌的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行文从议论转入描写,进一步展示鹧鸪的生存大环境,以全景结束全诗,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众多散失的鹧鸪,它们在宽阔的湘江上空叫唤着,声音此起彼伏,像寻找,又像是呜咽。大江远处竹林深邃,烟雾朦胧,那一轮夕阳在缓缓西沉。

诗中一个“苦”字,还有“丛深”和“向西”,更是表达出了鹧鸪的凄凉晚景。鹧鸪的叫声犹如“行不得也哥哥”,这里就再一次把鸟与人联系了起来,仿佛那些游子佳人在江边奔走呼号,在寻找一条返回家乡的路。

郑谷这首鹧鸪诗写得非常成功,他因而也获得了“郑鹧鸪”的美名。诗歌既是写鹧鸪,更是在写那些遭遇不幸的迁客骚人,以及遭遇离别之苦的游子闺妇。通过这首诗,相信你对鹧鸪鸟也有了新的认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