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胡群敏布谷鸟与算黄算割渭南文艺

发布时间:2024/9/17 12:29:53   
北京中科忽悠 https://m.39.net/pf/a_5131651.html
春末夏初与同事去包联村扶贫下乡,偶尔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同事问是啥鸟这样叫,我说是布谷鸟叫。他又问:“不是杜鹃吗?”“平时听到的不是算黄算割吗?”我说:“是,又不是。”我生长在农村,对布谷鸟和算黄算割还是比较了解的。从度娘那里得到的信息往往是说不清,有人尽管查询了,到底还是不太明白,越看越说不清。其实,简单地说,布谷鸟和算黄算割都是一个总类的鸟儿,是不同的鸟种。它们都是杜鹃科的鸟类,杜鹃科鸟类主要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布谷鸟就是大杜鹃,而算黄算割则是四声杜鹃。大多数杜鹃都有巢寄生现象。用人们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它是坏蛋。常常是把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的巢穴里,而把别的鸟蛋推出巢穴,让别的鸟在不知道情况的前提下,替自己孵化后代,其心可诛。但是它又是捉食害虫的高手,又属于林业益鸟。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很多,典故也很多,把许多人搞糊涂了。最典型的典故是杜鹃啼血、望帝化杜鹃和算黄算割的故事。宋人刘克庄《忆秦娥》一词中提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每到春天播种谷子的时候,它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成”,俗称杜鹃花。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古代的许多文人根据文章需要和情感寄托,一般不会去考究杜鹃具体是那种鸟儿。杜鹃是候鸟,在关中,一般都是布谷鸟先到,昼夜不停地嚎叫“布谷--布谷”,正好和关中平原播种谷子相吻合,所以才有了提醒人们及时播种的传说。四声杜鹃飞回来的时间相对能晚一点,它的叫声“算黄算割、先黄先割”,也正好和关中方言话语相通,催着人们赶紧收割麦子。所以,也就留下了许多善意的传说。所不同的是,望帝让位后提醒人们不误农时,尽快播种,而算黄算割的传说则显得悲壮凄惨,它主要说的是一个懒汉死后的觉醒,提醒人们不误农时勤劳耕耘,都是教化人的善意的故事传说。布谷鸟和四声杜鹃还有一个区别,布谷鸟胆小,一般不会飞到城里来。主要是在偏僻的、远离人员活动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而算黄算割的胆子就相对大一些,在小县城或者是在乡镇街道都能听到它的声音。胡群敏,渭南市华州区人。其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赵粉绒本期编辑:李佳沂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