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十首暮春诗词,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

发布时间:2024/12/24 12:57:30   

暮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视线所能触及到的地方都是绿意葱茏,花朵盛开。暮春,鸟鸣清脆,蛙声渐起。这时的气候宜人,阳光明媚,春风温和,细雨有情。

时间总是匆匆,挥手,作别春,转身,遇见夏。再一次回望春天,再看一次春光,与春作别。

十首暮春诗词,一起感受暮春之美,留住那最后一抹的春色。

1、《江亭》

杜甫〔唐代〕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春天即将悄悄过去,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这首诗写于肃宗上元二年(),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他的诗里多了一种静幽的禅意,但由于战事未平,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减。

2、《暮春即事》

叶采〔宋代〕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

3、《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唐代〕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此诗借“绿暗”、“红稀”、“暮云”、“楼阁”及“宫前水”等一组形象,将朋友关切之情,功名误人之感,人世沧桑之叹,天下兴亡之慨,有机地组织在一首短诗中,收到了含蕴深曲、意境恢弘、清新别致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是作者借助情景交融的技巧体现出来的。

4、《暮春游西湖北山》

杨载〔元代〕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西湖是天下奇观,但这首诗里,我们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却在奇笔。写奇景恐怕不免与前人撞车,这是后起的诗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笔,还是能证明自己无愧于“诗人”称号的。

5、《春晚》

范成大〔宋代〕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酒樽前花儿已经凋谢,不能再激发诗情。

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伴。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

这首抒情诗深沉婉曲,寓愤世之情于暮春之景。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6、《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唐代〕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松树和菊花未经打理,随意地长在隐士家门前的小路上。家里只是放着很多书。用葵招待高贵的客人,客人为了看竹这样的雅事,来到这贫穷的家里。

平常的时候,我看着雏鹊先于春草而出生,鸟儿们又鸣叫着飞过落花。春天就这么过去了,我自己伤感已经是老年了,加倍珍惜现在的时光。

诗人隐居期间招待朋友,与朋友观景、抒怀而作此诗。纪昀评价此诗时说:“句句清新,而气韵天成,不见刻画之迹。五、六句赋中有比,末句从此过脉,浑化无痕。”粗看此诗已觉清新淡雅,而五、六句中的诗趣,又耐得读者细细品味。

7、《暮春》

黄庚〔元代〕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芬芳的花朵在三月开始凋落了,暮春的愁绪恐怕只有落花才知道吧。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飞;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

诗中描写了晚春柳絮飘飞的景色。“老”字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在形容人或其它有生命的东西时才用它,可作者却用“老”来形容春末的东风,这就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树斜阳”与“子规叫”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意象,作者不加说明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取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8、《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元代〕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

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9、《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唐代〕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这首小诗别开生面,独辟蹊径,由黄鸟、辛夷、杏花的随春残败与清竹的始终“不改”的对比中,发现一种坚韧不屈、绝不随波逐流的人格精神。这就使得这首小诗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伤春之作,而能以它深刻的寄寓、崇高的境界、浑融的意境给人启迪与美的欣赏。

10、《望江南·暮春》

苏轼〔宋代〕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这首词与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不仅词调相同,起句也极为相似,只是以“未”、“已”一字之差显示了创作时间的某种差异性。不过,两篇写景的艺术视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摄影师,那么前篇是登高览景,作者在进行定点拍摄,本篇则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因而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