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习性 >> 中国近代史1956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
年以后,上海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围绕着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积极投入生活、体验生活,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遵循艺术的规律,促使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创作出不少好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期间,上海的文化艺术事业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迫使不少有才华的文学艺术家离开了文艺岗位;紧接着年“大跃进”期间瞎指挥、浮夸风对文艺界的侵袭,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年12月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批示和年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的口号后,文艺界形势日趋紧张,及至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各地报纸刊登后,上海文艺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尽管如此,在文学方面,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不仅创办了《萌芽》《收获》等文艺刊物,而且创作了一批以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歌颂党、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战斗历程为主题的、或以贴近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思想为创作题材的优秀作品。
其中主要有小说:《黎明的河边》《百合花》、《红日》、《火种》《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上海的早晨》、《小丫扛大旗》《骨肉》《特殊性格的人》《内部问题》、《九级风暴》、《幸福的港湾》《第一课》等此外,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及《吕小钢和他的妹妹》《蟋蟀》《猪八戒新传》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也深受群众的喜爱。与此同时,《被开垦的处女地》《别林斯基选集》(4卷)、《牛虻》《学校》、《金羊毛的国土》、《猎人笔记》、《怎么办》、《多雪的冬天》《人世间》等一批外国优秀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许多著名的学者、教授撰写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研究的力作,如《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元人杂剧钩沉》《乐府诗论丛》《陆游传》《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等等。电影艺术方面:继50年代上影厂分成江南、天马、海燕3家故事片厂后,上海又先后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上海电影技术供应厂及上海电影演员业余剧团,直接受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年改为上海市电影局)的领导。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上海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影片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均有突破的优秀作品。就不同的题材来说,有反映青工生活的《幸福》;有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枯木逢春》、《北国江南》、《李双双》、《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和《老兵新传》等影片;也有表现公安战线的影片,如《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天罗地网》等;也有涉及知识分子题材的《情长谊深》、《护士日记》、《乘风破浪》和表现民族资产阶级生活的《不夜城》;《女篮五号》、《大李、小李和老李》和《足队风波》等体育题材的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此外,上海还拍摄了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如《上饶集中营》、《翠岗红旗》、《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燎原》和《红日》等,以及历史人物题材的《林则徐》《聂耳》等影片,深受观众的好评。
除故事片外,上海在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年又拍摄成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试制成功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及一大批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孔雀公主》《牧笛》、《金色的海螺》和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泥石流》《中国武术》、《熊猫》、《不平静的夜》《奇妙的人》、《斜面》、《带翅膀的媒人》等等。》戏剧方面,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在旧戏的整理和创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年后,上海各剧种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中。在旧戏的整理和创作方面比较突出的,如周信芳自年起就先后完成了《清风亭》、乌龙院》《打渔杀家》等十几个京剧剧目的整理。随后,上海京剧界献演了历史剧《淝水之战》、《澶渊之盟》、《海瑞上疏》、《黑旋风李逵》等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的大奖。上海越剧院上演的《红楼梦》《文成公主》和根据旧戏改编的《追鱼》,及甬剧《双玉蝉》等也获得了好评。
与此同时,上海现代剧的创作也收获颇丰,比较有名的有京剧现代戏《赵一曼》《晴空迅雷》、《黎明的河边》、《南方战歌》《南海长城》《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沪剧《罗汉钱》《芦荡火种》《红灯记》、《鸡毛飞上天》等现代戏;此外,还有淮剧《海港的早晨》《三女抢板》;话剧《七月流火》《年轻的一代》《战斗的青春》《枯木逢春》《上海战歌》《考验》等等;锡剧《六里桥》和越剧《祥林嫂》《春香传》;滑稽戏《满园春色》等。音乐舞蹈方面,在全国音乐界素有“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在解放后,不仅先后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歌剧团、舞剧团等专业音乐教学和创作演出单位,为发展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还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其中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英雄的红五月》、《十三陵水库大合唱》、《天下黄河十八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牧歌》、《幸福河大合唱》等优秀声乐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长征》《战台风》、《梁祝》、《红旗颂》等优秀器乐曲;舞台音乐则以舞剧《小刀会》和芭蕾舞剧《白毛女》为代表。五六十年代,上海作曲家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如《小燕子》《娘子军连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草原赞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舞蹈方面,上海的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等作品,开始了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此外,上海文化部门在年5月首创了融音乐舞蹈展演、出人、出作品于一体的节日—“上海之春”,每年一次,到年,共举办了6届。
与此同时,上海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如国画“河清可俟图”“棉花和谷子”,油画“女配电工”,年画“冬瓜上高楼”等,而由上海博物馆复制印刷的《上海博物馆藏画集》获得了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会金质奖章。此外,这期间上海也曾围绕着艺术问题、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和讨论。如历史剧的古为今用问题、英雄人物的塑造、音乐作品的民族化问题、山水花鸟画的评价及美学等问题的研究、争鸣文章,一度在报纸、刊物上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