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一曲清音天上来,76岁四川清音传人再收徒

发布时间:2024/11/28 16:18:54   
00:30封面新闻记者苏定伟实习生陈娟娟李黎布谷鸟儿咕咕叫哈哈哈哈/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在那边绕/鼓起眼睛它在叫哈哈哈哈/姐姐妹妹多活跃哈哈哈哈/早稻秧苗穿绿袍啊/包谷出土哇多苗条6月15日上午,四川南充北湖公园,烟雨迷蒙,湖边“顺庆非遗馆”古风古韵,琴声悠扬。一曲清音天上来,四川清音传人张正玉击竹鼓,打檀板,一曲《布谷鸟儿咕咕叫》,引来了围观群众阵阵喝彩。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3名女徒举行拜师仪式,76岁老艺人张正玉再收徒。师徒表演黄梅戏天籁之音:四川人的民歌小调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后遂以清音命名。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土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张正玉说,清音一定是川腔川调,四川方言演唱,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是一朵小花,也是天籁之音。”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收徒仪式见证人之一,南充市文联副主席、顺庆区文联主席张筠介绍,四川清音以它特有的方式记载和传承了巴蜀历史文化,通过四川清音曲目可以了解到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这样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传承,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岁学艺:条件艰苦日子很甜张正玉是地地道道南充城里人,从小就爱唱歌,“没人教,就跟电影唱,听收音机学唱。”12岁那年,她看到南充市曲艺团招聘广告,张正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居然应聘成功,师从曲艺大师文洪兴、谭金玉。凭着对清音的喜爱而全身心投入,张正玉每天5点起床苦练基本功,学习花鼓、车灯等等,一年半载才能回家一次。教室里、院子里,总能看见张正玉学习清音的身影,她不停地唱、不断地琢磨,和清音一同成长。“条件艰苦,但日子很甜。”收徒仪式上,张正玉深情回顾了自己从艺64年的光辉岁月,“以前交通不便利,每次下乡演出时我就背着道具、被褥等徒步到演出现场。”即使这样,在张正玉的记忆里,唱清音的每分每秒都是一种享受。“清音不拘泥于舞台,表演形式灵活,随口即可演唱。我们走到哪就能唱到哪,与乡亲们之间也没有距离,有时候表演完准备好的曲目,还会在乡亲们的要求下再来上两段。”一生夙愿:再收爱徒传承清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在南充的大街小巷里都能听见人们传唱清音,如今,和众多非遗一样,清音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舞台上很少可见清音露脸,许多清音创作人也离开了这个行业。年过古稀的张正玉依然在坚持,说要唱一辈子的清音。张正玉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几个喜欢清音的徒弟,传承四川清音。这之前,张正玉老师陆陆续续收了20多个徒弟,这是第一次举行拜师仪式。拜师仪式正式开始,行礼、半跪献茶,3名爱徒已有音乐基础。她们想再学习四川清音。音乐老师何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有一次她在电视上听到清音,觉得实在太好听了。经过南充音乐界的前辈罗培尧老师的推荐,她认识了清音传人张正玉,系统学习四川清音艺术一年多了,今天正式拜师。“这个很小众,但也很迷人。”王兴华和蒲筱云已经退休了,她俩跟张正玉学了多年清音,但一直没举行拜师仪式。在蒲筱云张罗下,这场大众期待的拜师仪式终于举行,同时成为南充清音爱好者的音乐盛会。女弟子们表示,要像张正玉老师那样德艺双馨,苦学苦练,热爱+坚持,将四川清音艺术发扬光大。声音清脆悦耳,听歌声,就像一个30出头的女歌手。“我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吃得清淡,能唱能跳一整天。这可能就是我的健身之道吧!”为了让清音更好传承和发展,张正玉建立曲苑艺术团,带着一帮退休和待退休的姐妹们在清音的道路上努力探索。(摄影贾礼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9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