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日本审美精神中的侘寂寂寥古老,以及

发布时间:2023/8/29 15:36:1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457.html

日本的美学很特殊,塑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审美精神和体系。自古以来,在日本的社会中,不管是画家、作家、诗人,乃至武士,都在用美学约束自己的生活。日本的美学是一种微观的“生活美学”,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觉察”出美的意蕴,从一片樱花、一株小松树盆景、几个字的俳句中感到“言外之意”;从简陋、简单、简洁的意向中,感慨美就在斯物中。以简单的意向入手,最终找到审美的意义,这就是日本传统美学中“侘寂(わびさび)”的理念。

日本龙安寺,斑驳石墙为侘,院中石为寂

侘寂的定位与价值

“侘寂”是日本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盛行于日本近代的俳谐文学与茶道艺术中。

“侘(わび)”是摒弃一切加工雕琢、奢华装饰的平淡简朴之美,表达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起源于十五世纪的“侘茶”,作为日本茶道的一种代表,就体现了侘的内涵,喝这种茶,必须在草庵中,用陶器和竹器制作茶水,以此来远离尘世,关照内心,感受美。

日本龙安寺

“寂(さび)”是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状态,引申为沉静之中带着孤寂感的境界。比如日本诗人,被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其作品就被弟子形容为“风雅之寂”。

侘和寂,前者多用在茶道上,后者多用在俳句上,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最终超越了俳句或茶道精神,突破了词汇本身的含义,达到意义合流,共同升华为文学艺术理论上的一种美学理念,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一般将二者视为同样的美学概念来探讨。

16世纪的侘茶杯

“侘寂”意义合流后,引申出三种含义:寂寥、古老,以及本质。其中,以表达心境的寂寥最为重要。其后,由寂寥衍生出孤独、孤寂、空虚之意,再加上道德意义之后,又转化为朴素、单纯和清贫。不过,侘寂的含义完全是客观和中立的,并没有控诉物质资料的匮乏,也没有标榜自己的身无分文,这种不事雕琢的状态,在俳句和茶道中炼化为一种主观态度和心情,只有表达一种“空而不着,物我两忘”的境界,最终才能被称之为具有美学价值的“寂”。

关于侘寂中的寂寥

侘寂审美的出现,一般认为与西行法师有莫大的关系。西行法师是日本12世纪的诗人,在他的和歌(日本诗歌)中曾有一句“寂しさなくは忧からまし(少了寂寥会是多么忧郁啊)”。有人结合西行的人生经历,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没人造访西行居住的山岭,他已心灰意冷。然而,若少了这样的寂寥感,更不容易独居山里。听起来西行的心情里有种自得其乐的态度。

西行法师

西行和歌研究者宇津木言行认为,西行是将“寂寥感反观为山居生活的价值,是一种深入日本中古时代特有的精神态度”。宇津木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什么是中古时代的精神,但从西行的其他和歌中可以得知,这位审美先驱所向往追求的山居境界,是基于佛教思想,在自然中寻求纯粹的心的自由。如果这就是日本在中古时代的审美精神,那么西行的独居山里享受寂寥的心境应该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或许也可以扩大解释为一种普遍的隐士美学。

西行法师的草庵

另有一些日本评论家认为,一般由孤高、孤独所联想到的隐士精神,仍然不能算具有客观且积极价值的美学概念。比如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记》中引用的西行和歌以及芭蕉自身的俳句“独り住むほどおもしろきはなし(没有比独居更耐人寻味)”,即便其中所咏“寂寥(さびしさ)”,已经超脱“寂”原有的消极意义,进化为西行与芭蕉心中对于寂寥之美所展现的特别态度,但不少评论家认为这并不是“寂”的审美意义的第一阶段,只是西行与芭蕉两人当时的心境问题。他们认为只有茶道中的“清寂”才是赋予“寂”积极美学意象的开始。

松尾芭蕉

关于侘寂中的古老

“寂”在日语中本来就有“古老”之意,从“さび”的语源“锖び(生锈)”上也可看出这个涵义与时间息息相关。但在俳谐理论或茶道精神中,并不容易找到与时间相关的意义,很多日本评论家,如大西克礼,转而在西方美学中找到了“寂”的积极意义,在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对“老年艺术”的论述中,日本学者试图从艺术家的年龄与其作品呈现的关系中去定义“寂”的概念。

纪念松尾芭蕉的俳圣殿

按照这个理论,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内容经过时间的打磨之后,终究会还原成对世界的存在主义式看法。再拿松尾芭蕉来举例,他俳句中所歌咏的山谷、水池或枯枝,例如“布谷鸟啼,人倍寂寥”;“清冽瀑布泉,飞溅青松上”,是隐藏在季节变化、时间流动的深处,表明亘古不变却又古老的审美意趣。

关于侘寂中的本质

侘寂的第三种涵义是本质的问题。松尾芭蕉曾说过:“俳句以寂为妙。过寂则如见骸骨。”说明“寂”只是一个条件,最重要的还是歌咏对象或者歌咏者的本质,也就是生命。维特根斯坦曾经在论述伦理的时候,指出伦理的意义应该是“生活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发问“什么生活值得过”。他悲观地认为,我们总会将生活的意义指向“高于人”的领域,超过了我们思考的界限。

松尾芭蕉的俳句碑

维特根斯坦其实指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很多人的态度都是形而上学的,如果要分析这其中的审美逻辑,恐怕人类对于概念的喜爱,已经超过了对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