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物学的短视频的时候,才知道我家乡发出“割麦插禾”叫声的那玩意儿有个文雅的大名“四声杜鹃”。我一直叫他布谷鸟,发现不是一回事儿,虽然二位都是杜鹃的一种。
总之这次吓到我了,声音这样轻巧,但是好辛苦:浑身的力气都使在了两胁上,翅膀将要努力张开,又落下,才能完成这中间的叫声。又观察着听了其他几种鸟叫,也是一样:楚楚可怜,一幅孤注一掷的样子。
大概因为这种奇怪的体会,我突然想到鲁迅写过的一个小孩,他正吃饭,因为虚弱,浑身流汗,并且两胁因为喘气,翕然地动。文中这样描写: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对,不好意思,是《药》)
接着,我又混沌地想到:人类和鸟类在过去果然是一个祖先的,只不过,从海洋里出来之后,大伙就各奔前程了。然而,肩胛骨或翅膀的样子或结构,似乎暴露了我们有一个总的故乡的秘密......
以前对鸟类无感,因为从未近距离观察它们,除了乒乓球一样弹跳的灰麻雀。小时候,院子里到处都是麻雀,和小鸡之类的争抢小米。人类一赶,它们的轻盈又实在令人气闷,但因为小,又觉得微不足道。因此我似乎从来没有近距离观察过麻雀,虽然,我有凶残的小伙伴,曾经逮了几个做烧烤,我似乎还跟着斯文地尝过它们的味道......
想起同事养了一只鹦鹉,我突然想养一只“四声杜鹃”。这样就可以克服那种乡愁的奇怪滋味了吧。小时候一听到这声音,就会有一种夏天的荒寂之感:不知道它是来自树林,还是田野,总之拓展了未知的空间,有些神秘。假设养在家里,每天看它掀起小翅膀喊叫,可能就会消解掉那些不必要的人类情绪吧?包括李商隐式的柔肠百结式的代言,估计也成了笑话。
于是上网搜了一下,没有卖“四声杜鹃”的,就像以前曾经疯狂搜过一种哈密瓜味的香水,最后也是徒劳。农民的审美。哈密瓜作为香水材料,太不超然和浪漫,得是玫瑰、薰衣草和铃兰、麝香、柠檬之类的。
因为疫情,最近的生活空间只能停留在小区和公园,很庆幸到哪里都能找到自然。以前在亚运村,每天晚上都去森林公园跑步或散步。也有“四声杜鹃”拼命地叫。不小心碰到夏天的大雨,篱笆上开疯了的蔷薇就被雨水打湿掉在地上,暗而丽的形状,发出一股泥土和花香混杂的味道。
去公园跑步,也是经常跑着跑着就停下,喜欢看平铺成一小片的白雏菊,在石头旁,无事在微风里摇曳。喜欢看阳光穿过槐树和槐花,一幅很璀璨的样子。喜欢看漫无边际的青草,一片柔和,渐渐地摇曳,转黄。喜欢在河边,喜欢看水波和远山的映衬,静谧到似乎能够听到城市里的各种声音。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树,无法想象树是恶的,它们太静了,不管什么样形状,杏树、槐树、杨树、桃树、桑葚树,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在树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
想起物理学家费曼,他小时候和小伙伴去大自然中玩。小伙伴指着一种鸟说,你知道这个叫啥鸟吗?他说,不知道。小伙伴很高傲地说,欸?这就不对了,你爸没告诉你吗?这个叫什么什么鸟呀!
费曼没有回答。但其实,他父亲不但告诉过他名字,而且连日文名、法文名、中文名、德文名都说给他听了。但是,他记得父亲接着又对他说:你知道这些名字有什么用吗?没用!因为知道这些,你还是不知道这个鸟。
费曼反复讲这个故事给学生听,大概就是为了提醒:名相、理论并不重要,人类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倒推的。
说远了,昨天在树林里,脑子一热,想到几句,姑且认为是乌鸦写的。毕竟里面有两个字,跟它的叫声类似。
《乌鸦之歌》
啊!
青草叶尖
顶着日光
终将转黄
白雏菊
在另一处高坡
正均匀地绽放
树木如众神
两胁间漫生
慈爱的翅膀
啊!
空无一物
是你我
渐渐淹没于
这流转的万象
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张大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