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繁衍 >> 温庭筠一首诗中3次光影变化,将春江暮色描
温庭筠是用诗歌表现景致特写镜头的高手,我们来看他是如何在一首短短的诗歌中,表现春江暮色三次光影变化的。
一、温庭筠一首描写江南春江暮色的诗少年温庭筠在苏州长大,对江南的风物充满了感情。这天他骑马出游,在吴江边流连忘返,直至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回到家中,并写下一首《晚归曲》:
格格水禽飞带波,孤光斜起夕阳多。
湖西山浅似相笑,菱刺惹衣攒黛蛾。
青丝系船向江木,兰芽出土吴江曲。
水极晴摇泛滟红,草平春染烟绵绿。
玉鞭骑马杨叛儿,刻金作凤光参差。
丁丁暖漏滴花影,催入景阳人不知。
弯堤弱柳遥相瞩,雀扇团圆掩香玉。
莲塘艇子归不归,柳暗桑秾闻布谷。
温庭筠为何会晚归?其中又有怎样缱绻的故事?让我们随着他的诗歌走进那绮丽的世界——
水鸟“格格”地鸣叫着,从江面上腾空而起,带起了一阵阵的涟漪。夕阳斜照在水面,泛着粼粼的波光。湖水西边的山峰浅浅的,好似一对情侣相对而笑。
湖边有位美丽的女子,在这如梦如幻的美景中却依然愁眉不展,即便菱刺粘在了她的罗裙上也浑然不知。
岸边,青绳系着一艘小船,在江水的催动下,船儿顺着水流轻轻摇曳。岸上的兰草刚刚发芽,从泥土里绽放出来,蜿蜒的吴江的仿佛一直延绵到了天边。
暮色愈发的浓郁了,在余晖的映照下,水波荡漾,泛起红色的光芒,岸边嫩绿的春草仿佛被笼罩上了一层烟雾。不远处有位俊俏的少年郎骑着马儿,轻轻摇着手中的玉鞭,身上锦衣华服,十分的气宇轩昂。
随着滴漏如落花般“丁丁当当”地落下,时间一分一种地流逝,少年郎仍然不愿离去,没人知道他此时已陷入了对湖边女深切的眷恋中,却又不敢上前表达,只能痴痴地凝望。
河堤弯弯曲曲的,岸上随风摇摆的柳树遥相瞩望。少年郎的目光仍追随着那女子,只见她用绣着雀鸟的团扇轻轻遮掩着自己愁苦的面容。
夜色已完全降临了,也不知道早前出去采莲的小艇回来了没有。岸上的柳树只剩下斑驳的黑影。空旷的田野里十分寂静,只能偶尔听见布谷鸟的啼叫声。
温庭筠在这首诗中做了两件事,一是刻画了一幅江南春江暮色图,二是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郎对偶遇女子一见倾心的浪漫故事。
二、诗歌中丰富的光影变化温庭筠的这首诗中最出彩的,是他通过细致地描摹,精准地再现了傍晚江上景致的光影变化。
诗歌开头六句,是描写太阳刚刚开始西下时江面的景色。此时还能看见江上的水鸟,水面的波纹,远处的山峰,水中的小船,岸上的兰草,蜿蜒的河流,就连女子衣服上粘着的菱刺也清晰可见。
在这里,温庭筠的描写是十分细致入微的,他采用了放大镜式的观察方式来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或听到的声音转变成文字,呈现给读者,往往寥寥数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如“格格水禽飞带波”一句,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水鸟的鸣叫声,还特写了它们起飞瞬间江面上的波纹,这就为人们递交了一幅动感且有声的画卷,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他所构造的这个梦幻世界。
诗歌接下来的八句所描写的光影较前文稍晚了,温庭筠着重通过水面波光泛起的暗红色,以及笼罩在草地上的暗灰色来表达时间的变换。
初次读这里的时候,看到温庭筠重复描写水波与草地,不禁诧异他的思路为何如此混乱。但想通了这一层后,则不由得惊叹温庭筠的构思巧妙。通过对同一景物不同光影的描述,来婉转叙述时间的流逝,简直是妙不可言。
诗歌最后两句则是描写了夜幕完全降临后江边的情形。这个时候基本上看不见什么景物了,所以不知道采莲的小艇到底回来没有。原先还能看见的柳树,此时也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暗影。夜晚的郊外尤为寂静,只能听见布鸟的叫声。这些描写正是春天夜晚山野的最大特征,可见温庭筠心思的缜密。
三、诗歌中引用典故来表达含蓄的情感温庭筠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这首《晚归曲》是借夕阳江景来描述一段爱而不得的惆怅感情,但如果对诗中用典不甚了解的朋友,或许很难理解温庭筠所想表达的这层含义。
温庭筠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比较独特的典故,其一是“杨叛儿”,另一个是“景阳”。
“杨叛儿”是南朝时的一首童谣,讲述的是一位俊俏男子与守寡太后之间香艳而伤感的爱情故事。温庭场这里用“杨叛儿”指代自己,他将自己比作一位风度翩翩且多情的少年郎君,暗示自己对湖边女子暗生情愫。
“景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多情将军,他战功赫赫却生性风流,尤其是酒后常做出荒唐的事情来。温庭筠用“景阳”来暗喻自己对湖边女子一见钟情,甚至产生了非分之想。但这种爱慕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敢对别人说。
温庭筠写诗的高明处就在此,简单的两处用典,用了不过四五字,却通过这些典故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感情世界,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