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生活环境 >> 唐诗中的惊蛰那一声春雷,是暖,是希望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桃始华。”
惊蛰,顾名思义就是打雷惊动了冬眠蛰伏的动物,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农历二月,公历对应3月5日至7日之间。科学地说,那些动物、昆虫并不是真正因为听到雷声惊醒了,而是因为“惊蛰”前后,天气变暖、地面的温度升高,导致它们结束了冬眠。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桃花、黄鹂鸟、鸣鸠是惊蛰期间三种典型的物候现象。
如元稹《惊蛰二月节》:“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鳩(同鸠)”,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现象。阳气惊动蛰虫,大地韶光一片;桃花盛放,灼灼耀眼,宛若蜀锦般绚烂,鹰鸟所化的鸠鸟在花枝间啼鸣,更增生趣。动静、声色的结合,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惊蛰图。
打雷是惊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人们以听见雷声的早晚判断时节。张说《春雨早雷》:“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初春气候刚开始回温,河鱼尚未跃至水面,就已经听到了春雷。
白居易《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南方瘴地的气候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不同,寒冬不下雪,正月里就能听到雷声,春天也及早拉开了序幕。
温暖的气候、雷声的响动、冬眠动物的苏醒,这些都是进入春耕的标志。惊蛰时节,天气已经完全暖和,土地已全部解冻,此时农事劳作开始忙碌起来,如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之后,紧张匆忙的耕种活动接踵而来,农家就再无清闲的日子了。壮年男子全部在田地劳作,一刻也不敢耽搁。农事繁忙、农人又饥又累,但他们不以为苦,因为内心看到了希望。若是再来一场春雨,灌溉了庄稼后农人会更高兴,这是上苍的眷顾。
惊蛰,无疑给人带来的是希望,是暖意,而诗的后四句却画风突变:农人即使这般辛苦劳作存粮却是很艰难的,因为有赋税徭役。诗人为那些不用耕种但有优厚俸禄的官员而感到惭愧,痛心于统治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压迫。联想到诗人自己就是“不耕者”中的一员,因此这种感情更为真挚。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一些不易表达、不好直陈的内容可以借某些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所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比兴手法在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惊蛰诗中亦是如此,尤其是惊蛰节气中的雷声。
雷震虫出与皇恩浩荡有相似之处,因此诗人以惊雷类比君王的恩德。
惊蛰期间一般会有春雷,雷声很大,甚至要成为“惊雷”,而在农人眼中,这春雷,往往会带来滋润的雨水,因而他们对这阵阵“惊雷”,反而是非常欣喜与期待的。而在封建社会,君王被视为“天”,那么君主施恩,也如同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心生敬意。
独孤及《丙戌岁正月出洛阳书怀》:
幸逢帝出震,授钺清东藩。白日忽再中,万方咸骏奔。王风从西来,春光满乾坤。蛰虫竞飞动,余亦辞笼樊。
诗人直接歌颂帝王的恩德,王风如同惊蛰期间的春雷,震动乾坤。
如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
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
诗人将州民响应君王的恩泽比作蛰伏的虫鸟应春而动,可见,一个好的君王和惊蛰一样,给普通百姓带来的都是暖与希望。
而对于官场中的下层人员,这种君恩的及时有一种别样的期待,贤才遇盛明,与恰到好处的惊雷一样都具有时机性。
白居易《酬卢秘书二十韵(时初奉诏除赞善大夫)》:
晦厌鸣鸡雨,春惊震蛰雷。旧恩收坠履,新律动寒灰。凤诏容徐起,鹓行许重陪。
诗人以“惊震蛰雷”比喻政治上受皇上的恩宠,以此盛赞皇恩,强调殊荣。
孟郊《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
夭矫大空鳞,曾为小泉蛰。幽意独沉时,震雷忽相及。……擢第谢灵台,牵衣出皇邑。
诗人直接以震雷惊蛰拟写自己擢第,既以震雷来比君王之恩情,又以出蛰体现自己才华得以展露的极大兴奋。
这样的比兴手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以没有春雷响应的“惊蛰”传达出臣子遇挫、怀才难遇,以及对君恩有所期待等复杂情感。
如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不言劳倚伏,忽此遘邅回。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入阱先摇尾,迷津正曝腮。覆盆徒望日,蛰户未经雷。
就截取的这几句诗来看,前面几句叙述的是自己命运的坎壈,到最后以“蛰户未经雷”比喻命运多舛且尚未有时运的到来,同时展现了诗人在政治生涯中的挫折和期待冬藏结束的愿望。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韦应物《寄冯著》)、“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杜甫《遣兴五首》)、“水国春雷早,阗阗若众车。自怜迁逐者,犹滞蛰藏馀”(司空曙《闻春雷》)等亦是如此。
惊蛰前后,天气逐渐变暖,天空开始打雷,冬天蛰伏的动物受到惊动而纷纷苏醒。经过冬藏,大自然开始展现生机。但是,从前面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即便在这个充满暖与希望的暗示的“惊蛰”时节,诗歌中也不全是一片欣欣向荣。世事无常,不挑什么好日子或坏日子,这本就是生活的原貌。但是在这样一个时节点,我们还是愿意去期待美好的未来。毕竟,从此,春天真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