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生活环境 >> 为什么麦收结束后,布谷鸟就不叫了它们去哪
你听过布谷鸟的叫声吗?有没有发现每年麦收完成后,布谷鸟的叫声就突然消失了?它们都去哪里了呢?
布谷鸟是人们对杜鹃鸟的俗称,在我国分布的杜鹃鸟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和四声杜鹃。其中大杜鹃的叫声与“布谷布谷”最为相像。
而四声杜鹃的叫声比较多样,有的说像“快快播谷”,也有说像“光棍好苦”的,这可能跟听到叫声的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一说起杜鹃,一些读者可能会想到“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成语里的“鸠”其实指的就是杜鹃。
杜鹃是一种巢寄生鸟类,它们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将鸟蛋下到其他鸟类的巢穴中,让其他鸟代为孵化,并帮助它们育雏。
当然了,想要让别人替自己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鸟蛋产在其他鸟巢里也需要精心谋划。
大杜鹃每个繁殖季能产下20多枚鸟蛋,但它们不会把这些鸟蛋产在一个窝里,而是每个寄生巢只产一枚。
当宿主鸟外出捕食时,大杜鹃会快速飞到寄生巢里,并在几秒时间内将鸟蛋产下,在宿主鸟回来之前离开巢穴。
为了迷惑宿主鸟,大杜鹃产下的鸟蛋竟然在大小和颜色上都与宿主鸟蛋十分类似,宿主鸟飞回鸟巢也不会发现任何异常。
与宿主鸟的卵相比,杜鹃鸟的卵孵化期更短,只需10天左右就能孵化出鸟。如果仅仅是让宿主鸟孵化育雏,倒还不至于让杜鹃鸟的名声那么臭。
可怕的是,杜鹃蛋孵化出来之后,雏鸟竟然会将其他未孵化的宿主鸟蛋推出巢穴,跌落到地上,这是刻在杜鹃鸟基因里的行为。
最后整个宿主鸟巢穴里,只剩下杜鹃雏鸟自己,而宿主鸟对此竟全然不知,还以为其他鸟蛋没有孵化成功。在之后的日子里,宿主鸟就精心养育这只杜鹃雏鸟,直至它长大能飞为止。
当然了,有些宿主鸟的蛋和杜鹃鸟蛋一同孵化,不过这也难不倒杜鹃,因为杜鹃雏鸟的叫声通常比宿主鸟雏鸟的叫声更大,那么它就能够从成年那里获得更多的投喂,自然就比宿主雏鸟长得更快。
有些鸟类比较聪明,能够识别出杜鹃鸟的卵,而杜鹃鸟为了成功将卵产在宿主鸟的巢穴中,竟然会对宿主鸟展开报复。
比如杜鹃鸟将卵产在宿主鸟巢穴之后,会在躲在附近的树暗中观察,看宿主鸟回来后会如何对待杜鹃鸟产下的蛋。
如果宿主鸟将杜鹃鸟蛋推出了巢穴,那么杜鹃鸟就会捣毁宿主鸟的巢穴,以示报复。因此很多宿主鸟即便认出了那不是自己的蛋,也不敢轻易将其推出。
不得不说杜鹃鸟的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不过我们不能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杜鹃鸟的行为,这只是它们的繁殖策略。事实上,具有巢寄生习性的鸟类不下上百种,只是我们对杜鹃比较熟悉而已。
好了,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每年麦收结束后,布谷鸟(也就是杜鹃)的叫声就消失了?它们去哪里了?
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麦收结束后,布谷鸟确实都飞走了,因为除了四声杜鹃在海南地区属于留鸟外,其他杜鹃在我国都属于夏侯鸟。
所谓夏侯鸟,就是说某种鸟类夏季在A地繁殖,然后在秋冬季节飞往B地过冬,那么这种鸟对A地来说,就是夏侯鸟。
在我国,大部分杜鹃鸟都属于夏侯鸟,它们冬季会飞往其他暖和的地方,而到了春夏繁殖季就会飞往我国。杜鹃鸟的繁殖季是5~7月,所以它们在4~5月的时候就来到了我国。
这些杜鹃鸟抵达繁殖地之后,通常是不会乱叫的,但到了繁殖季,杜鹃就开始鸣叫了,它们的叫声其实是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
所以在5~7月间,经常会听到田间地头发出“布谷布谷”的声音,这其实是杜鹃鸟在求偶。而一旦它们配对完成,并进入孵化期,也就不会乱叫了。
从时间上算,杜鹃鸟在5月份开始发出鸣叫声,一直持续到7月初,大部分杜鹃都已经将卵产到了宿主鸟的鸟巢里。而这个时间又恰恰与麦收结束的时间相当,于是就给人一种“麦收结束后,布谷鸟就不见了”这样的错觉。
另外,此时的杜鹃鸟还未飞离繁殖季,它们还会在我国生活一段时间,直到八九月份才飞往越冬地,只不过在此之前,它们不再鸣叫了而已。
杜鹃鸟拥有很强的迁徙能力,有专家专门分析过几只大杜鹃的飞行轨迹,发现它们能从北京飞到云南,然后途径东南亚,再继续飞往非洲越冬。
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些大杜鹃又原路返回北京繁殖,从路程上来看,大杜鹃竟然在一年之内,迁徙距离长达千米,真是太能飞了!
总结一下:麦收结束后,布谷鸟的繁殖季就结束了,它们不再需要通过叫声来吸引异性。过不了多久,这些布谷鸟就会飞往温暖的地带越冬,明年春天又会飞回来。
不过由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大量使用农药等原因,如今的杜鹃鸟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人们在麦收时节也很难听到它们的叫声了。
你听过布谷鸟的叫声吗?它的声音听起来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