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布谷声声叫,端午麦收要来到,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又迎来了一年的端午节。母亲是个对生活特别讲究仪式感的人,无论多忙,每一个平凡的节日,她都会用心的去对待,去准备。就拿端午节来说,基本每年的端午节和麦收季节都遇在一块。麦收季节就是在跟天气在抢粮食,大多时候都是带着干粮基本一整天都在庄稼地里忙活。即便这样,母亲也会挤出夜里休息的时间来包粽子,庆祝端午节。在母亲眼里,似乎不包粽子的端午节就不叫端午节。小时候端午节可是除了春节外最盼望的节日,因为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包很多很多的粽子。那时候是没有冰箱的,包好的粽子就放进地窖,夏天的地窖里比较阴凉,包好的粽子是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的。老家包粽子都是用一种从山上采回来的叫槲叶的叶子来包的。这是一种专门包粽子的叶子,有手掌大,用水煮后能闻到特别清香的叶子味。槲叶采回家用烧开的热水煮过几开,然后用凉水再清洗两遍就可以包粽子了。母亲会在端午节前用石碾子提前碾好高粱米,小米,糜子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提前泡上,同时还泡上半盆煮的半熟的大豆。这些大豆都是往年秋季晒干的豆角里剥出来的,什么颜色的都有。这些高粱米,小米,糜子米都是自己家地里种的。小时候家里穷,基本没有买过糯米,所以包粽子基本上都是这老三样儿。记得包出来的粽子最好吃的就是糜子米,其次是小米,再就是高粱米。后来生活条件好一些了,母亲会在端午节买几斤糯米,但是包的比较多的依旧还是高粱米和小米。所以每次糯米粽子都是最先被我们这些小孩子吃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也不再种这些产量低的高粱,小米,糜子了,很难再吃上高粱米,小米和糜子米粽子了。每到端午节反而就更怀念小时候母亲在深夜包的那一盆盆高粱米,小米,糜子米粽子。槲叶包粽子,一般三张槲叶就可以包一个长方形形似小枕头一样的粽子。一个粽子剥去外皮就可以盛大半碗。撒上白糖,甜香软糯,好吃又扛饿,下地干活一人带上两个干粮就有了。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每次包粽子都到下半夜了。等困了的我们实在熬不过瞌睡就睡着了,端午节早上在满屋的粽子香味中醒来,顾不上洗脸,先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粽子。那种心满意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很甜蜜。等吃饱了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跟小伙伴儿去田边地头割艾枝。老家端午节的习俗就是家家要在门框和窗台插艾枝,带五彩绳,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夏天蛇钻进屋里。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并不能阻止蛇进入屋子,有一年夏天我在家里装麦子的柜子下发现了一条一米多长的蛇,并且恐惧了很久都不敢再踏进那个房间。所以事实证明,在门框和窗台插艾枝,带五彩绳并不能不能阻止蛇钻进屋里。但是每年的端午节我依旧会在门框和窗台插艾枝,给孩子胳膊带五彩绳,这也是端午节的必备活动之一。就像端午节不吃粽子,不插艾枝,不带五彩绳就不叫过端午节一样。在粽子飘香的麦收季节里,我们期待了一个又一个的端午节。在母亲包的香甜软糯的粽子里,我们走过四季,踏过青春,组成了一个个自己的小家。又是一年端午节来临。我也要像母亲那样,做一个热爱生活,认真对待每一个节日,把每一个如水的日子过的更加平淡,踏实。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