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天敌 >> 符号毕兹卡会唱歌的竹子
在这个立夏之季,田隆信、田彩和、彭继容、田剑英、鲁柏冰们,带着彭丽珍(8岁)及40名学生们用一根根竹管(一个竹舌,三或四个孔),20多个曲牌把竹子的旋律,深山的音符吹到进了《中国影像方志》的镜头,挠得媒体人啧啧称奇……
年,在波兰46岁的隆信先生第一个让世界看到了土家族的这根竹管,让咚咚喹的旋律回荡在世界的空间。如今《山寨的清晨》作为咚咚喹的经典作品是隆信先生对外交流时必须吹奏演示的固定曲目之一。
在坡脚石堤下寨,64岁的田彩和牵着年仅8岁的彭丽珍的手,穿行在青翠的竹林里,目光炯炯的搜索着目标——制作咚咚喹的山竹,逮住目标就手起刀落,在竹林深处制作起咚咚喹来。
在屋后田埂,田彩和席地而坐,彭丽珍静坐一侧凝视着师傅制咚咚喹过程,随后学着师傅的模样吹着咚咚喹,声音虽没有师傅一样抑扬顿挫,但第一次学习,能有这个模样己经很不错了。
夜色降了下来,田彩和唱完摇篮曲,按着吹起咚咚喹,脚摇着摇篮,悠扬的旋律透过转角楼在夜空飘荡,静谧的夜被咚咚喹扰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婴儿的呼吸在摇篮的哐啷声中与咚咚喹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婆孙俩织造的祥和把堂屋罩得好温馨。
在非遗传习所——靛房学校音乐教学室,40个学生一起吹唱40根竹管,竹孔的旋律从窗棂飘出,让坡头的山竹晃悠。鲁柏冰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带着懵懂的土家学子朝着传习咚咚喹的路疾进……
在望城社区石家堡梨子坪,十五时日头正烈。太阳斜照在红土上,桃树里,夏风阵阵,绿波生熠。田隆信、彭继容、田剑英、彭莲芳,田永菊站在斜坡上,脚下红土鲜艳,身旁桃林依依。山水龙城波光粼粼,红砂岩土赤色漫跃。
《慢巴列冬》在田隆信、彭继容、田剑英、彭莲芳、田永菊们共同演绎中让嫩桃微颤,悦耳的声音顺着风飘去。隆信先生独奏《山寨的早晨》,蝉鸣、刀刀雀、鸡叫、布谷鸟声喷涌而出。鸟声骤停,咚咚喹的旋律咋起。土家山寨的早晨漾开在听者的脑际。《中国影像方志》贪婪的镜头,紧紧的抓住田隆信、彭继容、田剑英、彭莲芳,田永菊们一举一动,一笑一频,清脆的掌声化为休止符。
金阳徐徐,夏风微漾,《中国影像方志》的镜头迷恋上龙脊岭的蜿蜒的身体。
在隆信先生10平方米的书舍,《中国影像方志》镜头的光芒充栋其间。隆信先生的成就不是10平方米的空间能容纳的,但隆信先生一生关于打溜子和咚咚喹的故事全都在这书舍中了——著述、传记、报道、图片及其他记载隆信先生在土家音乐方面的业迹全盛在这里。这方书舍,容载的土家音乐的精气神,是土家音乐世界的坐标、方向。
在这方书舍,《山寨的早晨》再次响起,醉了《中国影像方志》的镜头,反反复复,复复反反,这位80后在90后反复的折腾中,不厌其烦的听着号令,咚咚喹的力量让老人快乐无边。
隆信先生从咚咚喹的制作、方圆音孔讲起,从咚咚喹的特征、功能,串联起咚咚喹的曲牌、技法,边吹奏边讲解,让《中国影像方志》的眼睛充满了惊奇,脸上荡起羡慕。
笔者虽写过隆信先生的传记,但每次接触都能从隆信先生的精彩的言辞里洞察到隆信新声。
咚咚喹四个孔,孔是方的,不是圆的,圆的就不是咚咚喹了。
咚咚喹只有四个音,1-2-3-5。开五个孔,有5个音就不是咚咚喹了。1-2、2-3是大2度,3-5是小3度。
咚咚喹的每个曲牌都有唱词,都有合声效果,这个效果是由打音创造出来的。专家学者们对咚咚喹兴趣盎然,都是因为这个“合音”。听众们喜欢咚咚喹,是因为它音质优美。
咚咚喹的演奏技巧奇妙独特。演奏时,口含簧片,管身与嘴垂直。吹奏咚咚喹时,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而发生变化,能吹出四个音。
三孔咚咚喹,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两孔,无名指在出音孔下扶管。
四孔咚咚喹,左手食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其他三孔。口含簧片,气鼓簧片发音。
吹奏咚咚喹有独奏、合奏两种方法,有单管、双管两种形式。
细尾竹、稻、麦杆是制作咚咚喹的原始材料。制作时,用刀削竹头成簧片发音,长约14-15厘米左右,内径0.41厘米。按制作材料有竹质、草质之分,按簧片质地,有竹片、叶片之别。竹制咚咚喹取径为1厘米的细尾竹为管体,长约10~15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开成三孔或四孔即成。用材以水竹尾为好。用麦稻杆制成的咚咚喹,长约8~9厘米,随制随用,为儿童玩具或大人们于田间清遣而已。
咚咚喹发音清脆、明快,有打音、颤音,声音从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来,往乐人娱神而去。
在龙山他砂、靛房、坡脚、苗儿滩、隆头、贾市传承的《咚咚喹》、《巴列咚》、《呆嘟哩》、《拉帕克》、《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乃约乃》《呆嘟哩》、《咚喹咚喹咚咚喹》、《利利拉拉咚咚喹》、《咚咚开》、《拉帕克》、《偏咚偏》、《波左波》、《咚巴哈》、《哎罗罗》、《打铁》、《米司可可》……等20多个传统曲牌每个都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都是以土家语儿歌为吹唱内容。
骨哨是咚咚喹的鼻祖。在湘西的考古发掘中,里耶溪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骨哨,距今己-年。
鸟哨是是咚咚喹的前身。土家人为了自娱自乐和捕猎禽兽,根据禽兽求偶、嬉戏的声音制作了引诱猎物上钩的鸟哨。如今,在洗车河流域的土家族猎手还在用鸟哨来诱捕禽兽。
随着生产力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强盛,时间产生了空余,土家人追求消遣娱乐的需求旺盛,于是土家人创造自娱、娱神工具的愿望日益增强。这时,少部分土家人对鸟哨的功能进行改良,于是土家人消遣娱乐、娱神的乐器——咚咚喹,就这样诞生了。
骨哨→鸟哨→咚咚喹,这就是土家族音乐智慧的革新历程,也是土家人从自娱、娱神到主动享受音乐的创举。
作者:黎代华,来自:湘西的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