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厉彦林入选语文试卷精品专辑闪电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9 10:57:19   

本报1月24日“品读厉彦林”专辑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量读者来信来电,要求把厉彦林老师的美文择优刊发。

着名青年诗人刘书峰说:“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厉彦林老师的文章。也许因为离开故乡很久了,故乡的诸多意像在城市的喧嚣中逐渐模糊,那曾经强烈的故土情结,在世俗的纷扰中日益淡化,特别是把老父老母接到城市之后,故乡,那个沭河岸边的小村庄,已很少回去。厉老师的文字,把我久远的记忆唤醒,思绪回到了我的童年、少年,不禁回忆起少年时期写的那句诗:‘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回归已错过了秋忙。’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将呼唤一颗游子的钝化的心,向着灵魂的故乡回归、回归……,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带给我们怎样的精神慰藉!”

为了回报广大读者的热情,经斟酌论证,我们决定把厉彦林老师入选在中、高考试卷上的文章连同阅读题目集中编发,以飨读者。一来给广大读者以精神的享受;同时,也期望正备战中、高考的莘莘学子,能带着问题阅读,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给自己的中、高考加油助威。

(一)仰望弯腰驼背的娘

时光穿梭,流年飞逝。我的老母亲已经腰弯了、背驼了。

娘弯腰驼背,是长年弯腰劳作的后果。记得我爷爷在世时曾经夸我娘是我们家的有功之臣。我奶奶去世早,当时我的叔和姑才10岁左右,是我母亲既当嫂子又当娘,拉扯着他们长大,结婚,出嫁。那个年代队里靠工分分粮,我娘既要照料家,还要到队里干活。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还想尽办法,供应我们兄妹几个上学读书,给我们欢快幸福的童年。一天天,一年年,娘弯着腰择菜、炒菜、做饭、洗衣服、烙煎饼;弯着腰扫地、剁猪食,喂猪、喂鸡、喂狗;弯着腰翻地、锄草、挑水、担粮、割庄稼……娘比常人吃了更多的苦,流了更多的汗,尽管额头早早添了白发,可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和真实的满足。渐渐地,我也由仰望娘,到身高超过了娘。

娘是沂蒙山区普通地道的农民,虽然不识字,但无论干家务,还是种地、种菜园,都是一把好手,从不示弱服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这些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已说服他们把责任田转包了,只剩下半亩菜园地,一来有点事情可做,也算个锻炼项目,二是能够随时吃上新鲜的蔬菜。当然无论什么季节,也不会太忙太累、太让我们牵肠挂肚。记得那年中秋节,我照例回家看望娘。本认为母亲日子过得比较悠闲,谁知她却顶着凉飕飕的北风,正在别人刚收过的地里用镢头翻地瓜。地埂上的槐树叶子已经微黄,田野上只有零星的农民在劳作。远远地望见母亲满头白发被风吹起,像一团白云,斜阳从她的背后照过来,把弯曲孤单的黑色剪影叠印在地垄上。那情景让我一阵心痛。娘怕我们生气,笑着说:“闲着难受呀。这么好的地瓜埋在地里,白瞎了!”

这些年,娘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我知道那都是年轻时辛苦、操劳留下的病根。娘几次生病,我们都是尽最大努力治疗。娘心疼儿女的钱,顽强地配合治疗,一次次创造着奇迹。可惜因长期风湿性关节炎,两条腿变了形,弯腰驼背了。

人一旦弯腰驼背,更显得老、显得矮,稍一活动就会气喘、气短、气急,甚至不停地咳嗽。多少个节假日,白发稀疏、躬腰驼背的娘,拄着拐杖,站在街口,弯着腰,眯缝着那昏花的老眼,像遍地挑黄豆一样盯着每一个行人,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全家归来。为接待我们,娘有时提前打上止腿疼的针,即使疾病缠身,也硬撑着忙里忙外,还必须亲自炒菜、做饭。往往刚吃完早饭,就忙着盘算和准备午饭了。望着娘操劳的身影和飘动的白发,我愧疚地对娘说:“本想回家看您,却净给娘添累了。”娘总是笑着说:“高兴,高兴,再累也高兴。”如今生活好了,爹娘也老了,好东西也不敢多吃了,想起来,心里酸酸的……离家时,娘总是执意把我们送到大街口,有时还偷偷抹眼泪。看看爹娘日渐苍老的身影,我的心沉沉的,顿生几分伤感,不敢回头凝望……

每当清静下来,每当回到村口,我的耳畔就会真真切切地响起娘温馨的呼唤,刻骨铭心……

弯腰驼背的娘,已被岁月和辛劳夺走青春容颜,依然是我人生的依靠和灵魂的拐杖,时刻给我亲情、给我温暖向上的力量。

(选自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从弯腰驼背的娘身上,你读出了娘的什么品质

2.体会下列句子的妙处:

(1)远远地望见母亲满头白发被风吹起,像一团白云,斜阳从她的背后照过来,把弯曲孤单的黑色剪影叠印在地垄上。

(2)娘拄着拐杖,站在街口,弯着腰,眯缝着那昏花的老眼,像遍地挑黄豆一样盯着每一个行人,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全家归来。

3.标题“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的“仰望”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弯腰驼背的娘,已被岁月和辛劳夺走青春容颜。可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和真实的满足。”怎样理解娘的自信和满足?

5.“看看爹娘日渐苍老的身影,我的心沉沉的,顿生几分伤感。”说说作者的伤感从何而来?

(二)布鞋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选自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回忆,表达了对之情。

2.请从第③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在下面的横线上。

3.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4.认真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6.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春天住进我的村庄

我的故乡坐落在古老的沂蒙山区东部,村庄四周的驼背山、鸡鸣山、柴虎山,自然排成弧形扇面,像三双呵护的大手。村庄就端坐在三山相倚的一块丘陵之上,土质不肥沃也不算贫瘠。

春天的村庄,隐藏在刚冒芽的树木丛中,从远处看只觉得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神秘和素雅。房前屋后,那椿树、槐树、杨树、楝树、梧桐树,稀稀疏疏,比赛似的成长。

无数条的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路边是高低大小不一的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风的宠爱。麦秆粗状,麦叶就像擦了一层光亮亮的油,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搡,正忙着蹿个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那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那茵茵的青草,就像刚舒展开的绿地毯,铺满河边、田头、路边,一直蔓延到庄稼地边和村头菜园。田野里顶顶草帽或苇笠在浮动,乡亲们正忙着间苗或除草。路边的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响着,透出斑驳的光影。路旁,放羊的老人,坐在树下的蓑衣上,嘴里含着一根长旱烟袋,哼着吕剧或自编的小曲,眯缝着眼,神态自如,悠然自得。

靠近村庄,路两边是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菜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各家各户的菜园之间没有篱笆和围墙,那菜长得无忧无虑,常常把枝蔓伸到邻居家的菜地里。谁家来了贵客,或者是菜接济不上了,只要说一声,就可跑到邻居的菜园里去采摘。

春雨中的村庄异常漂亮。灰蒙蒙的雨雾,隐隐地遮住每一栋房舍,村庄就像披着彩纱、含着几分羞涩的村姑。走进村庄,那泥土、青草、庄稼和牛马粪味,混杂在一起,让人特别坦然和舒服。一下雨,路上的人就自然多起来,大人们跑着去田里堵水灌地;放学的孩子顶着书包往家跑,不小心摔个仰八叉。那黄泥汤溅了满屁股,书本也甩了满地。母亲呼喊孩子的声音,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震落树上的水珠。那水珠滴答一声落下,钻入你脖子,凉凉的,爽爽的,舒服极了。

雨过天晴。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把山岭、田园、村庄涂抹得金灿灿的,水库和塘坝里更是金波荡漾。各家屋顶上早已升起了直直的炊烟。熏暖的微风中,一缕缕饭香扑鼻而来,口水自然就流出来了。这时喊孩子和唤鸡鸭的叫声,牛羊哞哞咩咩的叫声,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低一声,响彻村庄的上空。家家的柴门吱扭吱扭地响着,锅碗瓢盆合奏着。上了年纪的老人,饭前说啥也得品上二两老烧酒,脸色红润,悠然陶醉。

等圆月从山嘴上升起,把银色的月光洒满山乡的角角落落,村庄已枕着夜色和湿润润的雾气,沉浸到恬静、安谧的梦乡里去了。

故乡虽然土地瘠薄,却是一片知痛知热的土地,村民就是生生不息的庄稼。在一茬一茬、一年一年地生长。那熟悉和气的乡音,那慈善亲切的笑容,会把你带回一种原始且真诚的记忆中去。那情,那义,那难以言明的惦念和关爱,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没喝就醉了。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头扎进故乡的怀抱,仔细品味乡村那自然、纯真、素雅的景色,享受山乡那纯洁善良、宽容厚道的人间真情,便捡回豁达、宽容、淡泊的心境和割不断、理还乱的乡村情结。

(选自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1.“春天住进我的村庄”这个标题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2.文章前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3.作者写春雨有什么用意?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中第二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里“我”的村庄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文笔清新、优美、生动。

B.文题表现了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和“我”的村庄的缘分,强调了春天对“我”的村庄情有独钟。

C.作者通过对田园风光和淳厚民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勤劳朴实品质的赞美。

D.春意融融,作者在“我的村庄”收获了那自然、纯真、素雅的景色,收获了山乡那纯洁善良、宽容厚道的人间真情。

E.文末作者说“割不断、理还乱的乡村情结”,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思绪是散乱无序的,体现了作者淡淡的乡愁。

(四)父爱

①父亲是个老实巴交、憨厚地道的农民。我每次回家,望见老父亲黑白相间的头发,我的鼻子就发酸,眼里就有些湿润。父亲的青年时代是不幸的。当时,他正在解放区的学校读书,因我奶奶突然病逝,不得不因生计而辍学。我父亲含着眼泪把没有学完的课本包着掖藏起来,默默帮家里干起了农活,帮着照料当时刚几岁的我的姑和叔。老师舍不得爱学习的好学生,曾连续几次到家里做工作让我父亲返校,因家境所困,最终我父亲再也没有重返那充满笑声、歌声和美好憧憬的校园。

②我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从步入学堂到踏入社会,从懵懂无知到饱经岁月历练,每一步成长都融入了父亲的关爱。沉言寡语的父亲,对我很疼爱,也很严厉。那年代贫瘠的山地,稀疏的庄稼,远远填不饱肚皮。但家长们勒紧腰带,从口里省出来给我们吃。有时一个锅里,老人竟能做出两种饭菜。日子虽然清苦,但我长得自由自在。儿时经常骑在父亲的肩头上,是那样的风光和得意。那时的冬天奇冷,山里人衣服单薄,除了筒子棉袄和棉裤,里边没有什么毛衣、衬衣,因而寒冬腊月常常冻得打哆嗦。有时父亲把他那厚棉袄披在我身上,只感到很沉,但很暖和,嗅到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汗味。

③后来,到县城上学。麦假,我赶回去帮着收小麦。当空的烈日,就像粘在背上一样,割不上几垄小麦,就感到那镰迟钝了,腰也要断了。汗水搅拌上尘土、沙粒,流进被麦芒划破的小血口子里,钻心地痛痒。父亲割八行,我割五行,我拼命地挥舞镰刀往前赶,但仍然被越拉越远,腰痛得难以忍受,只好直直腰,喘口气,手心也被镰把磨出了血泡。我割着割着,竟然觉得越来越省力,很快赶上了父亲。这时,我陡然发现,实际上我只割了三行,那几行父亲早已替我割了。我望着父亲那黝黑的脸庞和累得直不起的腰,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此时此刻,有什么语言能够表达我的感情呢?

④那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校园里的树木被北风吹得吱吱作响,不时有冰凌和雪块从树上掉下来,让人有一种冷到骨头的感觉。一句熟悉且亲切、沙哑却真切的问话,惊醒了正坐在被窝里读书的我。我一边不自觉地应答着,一边蹭地下床打开了宿舍的门。只见父亲提着一捆煎饼和煮熟的鸡蛋,脸冻得发紫,帽子和棉袄上挂满了雪花,口呼的热气在胡子上结了一层霜。我赶忙给父亲倒了一杯白开水。父亲双手捂着杯子,望望我,巡视一下我们室内的摆设,摸摸我的被子,伸手摸出了散发着体温的五十元钱。父亲是跟着村里那台12马力的拖拉机来县城的。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那种拖拉机了,它是没有顶篷的。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迎着飘舞的雪花和凛冽的寒风,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奔波上四五个小时,全身肯定冻麻木了,下拖拉机时腿一定站不起来。父亲没跟我说几句话,就要走了。望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爬上那拖拉机消失在寒风中,我的泪水涌上了眼眶。在万物萧条、寒风刺骨的隆冬,那不言不语的父爱,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真挚、如此的炽热。父亲临走前那回头的目光,透出了世间最真情的嘱托和惦念……

⑤几十年过去,父亲老了,岁月的风霜染白头发,脸上刻满沧桑。而我虽已经走出那山套,可永远走不出父亲那期待的目光。凌晨,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又惦记起家乡的父亲。父爱正如沂蒙山的清茶一般,不很清澈却也透明,虽含苦涩却清香,虽淡然却深刻。

(《人民日报》年06月19日08版)

1.我的“每一步成长都融入了父亲的关爱”,文章通过了四件小事来表达父爱,请用简洁概括其中的三件。

2.第③段中划线句,“此时此刻,有什么语言能够表达我的感情呢?”请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替作者说出他想说的话?

3.第④段划线句“校园里的树木被北风吹得吱吱作响,不时有冰凌和雪块从树上掉下来,让人有一种冷到骨头的感觉。”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两句任选一句。

①父亲双手捂着杯子,望望我,巡视一下我们室内的摆设,摸摸我的被子,伸手摸出了散发着体温的五十元钱。

②望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爬上那拖拉机消失在寒风中,我的泪水涌上了眼眶。

5.“父爱正如沂蒙山的清茶一般,不很清澈却也透明,虽含苦涩却清香,虽淡然却深刻。”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五)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选自年0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3.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挂)字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第②段中与结尾画线句相呼应的那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6.根据语境推断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

7.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

(六)享受春雨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人民日报》年2月11日08版,有删节)

1选文是以的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请根据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第②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

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

4.请结合选文内容或个人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第⑤语段“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这个句子的理解。

5.选文中的“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6.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60字左右。

(七)青石小巷

天又在下雨。眼前闪动着一幅古朴而苍茫的景色:那是一条青石垒铺的小巷,高低起伏,错错落落。两旁青石砌的房屋,经过风雨洗礼和岁月雕琢,沧桑悠远,甚而有一丝铁青的冷峻深邃。石块的缝隙中,偶尔长出青苔和没有名字的野草,也给小巷抹上了淡淡绿意。

走进古老幽静的青石小巷,伸手触摸斑驳黝黑的墙皮,街口清风拂面,酣畅而惬意。脚步轻缓,裸露而光滑的青石上传来寂寞的回声,心灵也如同深秋的天空,变得澄明高远起来。

那是一条悠长而熟悉的小巷,曾经走了无数趟的小巷。多少次寒风吹起我的衣角,吹动我的青涩童年和五彩梦想。

站在小巷中央,默默沐浴着雨丝,或者依偎在墙角,微阖双眼,静心倾听一页页撕扯尘封的记忆。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栖落在树杈上,静静梳理新长出的沾着水珠的羽毛。一切都如此静谧,好似怕惊扰了一个遥远的梦。

依稀记得多少个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西沉,小巷里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熟悉的乡音土语,终生难忘的土腥味、牛粪味、灶烟味扑面而来。我,还有鸡、鸭、狗、羊,都朝着炊烟笼罩的老屋奔去,踏碎了小巷里的残阳。

如今,老屋的炊烟依然飘动,山柴炖的饭菜依然清香。我真想像孩提时代那样,迈起轻巧的脚步,踏着青石小巷一溜烟跑进老屋,俏皮地站在娘身旁。

空中飘来一丝幽雅的琴音,那跳动的音符在耳畔萦绕回荡。我倾心聆听,悠扬的旋律中,分明有几声轻叹,正如游子归家时热泪沾襟的感伤。忽而,一群孩童从远处跑来,脖子上系着鲜亮的红领巾,小巷里顿时满是童稚的歌声和幸福的笑脸。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般无忧无虑的少年,在小巷中追逐打闹,享受稚嫩单纯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那个蹦蹦跳跳的少年,已被岁月风霜染白鬓发;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已伤感得泪流满面……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循环往复。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一步成长、每一次相聚都是唯一,因而必须懂得珍惜。只有品味世态炎凉,体味人间风雨雪霜,人生才会趋于完美,也才会着上成熟的颜色。

回眸青石小巷,我来捡拾童年的记忆,寻找那勤勉与善良的根基……

(选自年10期《写作》)

1.文章开头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下面节选自《诗经·王凤》的一段诗,结合本文第5段,谈谈所描写的景物与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君子①于役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注释:①君子:此为妻称丈夫。②役(yì):苦役。③曷(hé):何时。④至:归家。⑤埘(shí):鸡舍。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3.请你仿照前两句,结合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再续写一句。

如今,老屋的炊烟依然飘动,山柴炖的饭菜依然清香,。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聆听空中悠扬的琴声,为什么会发出“几声轻叹”?

5.如何理解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6.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关于童年的一段记忆,你最留恋的童年记忆是什么?请以“我最留恋童年的……”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有文采。(字数在50字左右)

(八)乡间秋雨

①真盼这场秋雨早点到来,缓解家乡日渐严重的旱情,冲掉庄稼人周身的劳倦,滋润夜晚忙着成长的地瓜、苞米,播撒下老天爷对山民的体谅和关爱,对这片山地的倾心与眷顾。

②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云雾越来越浓,像飘动的玉带缭绕在山腰间。顷刻,乌云漫过山头,像一块黑布飘飞而至,罩住所有田地和房舍。风越来越急,天地一片昏暗,空气也凉下来了。

③秋雨没有夏雨来得那么急。起初感觉有雨丝细细密密、轻轻柔柔地漫下,像轻轻低语的热恋情人,轻轻地诉说着什么秘密。慢慢地变成点点滴滴,悄悄地树叶、花草和路面都湿润了。秋雨温柔缠绵,如丝如缕,若酒若醇……袅娜依依的柳枝挂着晶莹的雨滴,拂过来又拂过去,像群荡秋千的山妮子;粗壮的杨树伸着绿色的手掌,承接着潇潇秋雨,有男子汉的风格,静默不语;柔弱的小草叶片泛黄,在雨中低着头、瑟缩着,像做错了事的孩子。风和雨像一对孪生姐妹,拂动滋润着你的头发,柔软、顺滑,让人格外舒服。

④潺潺秋雨,已伴随凋零的花瓣和树叶渗入了深深的泥土中。细密的雨点儿敲打着瓦片,散出一层薄薄的烟雾,檐上的雨滴滑下来,晶莹地散落在石阶上,跳动的影子清晰地映入眼帘。一种寒气从远到近、从头到脚升起,不禁打了个激灵,周身倦怠地悄悄远离,让人格外清醒。秋雨没有云雾舒卷的曼妙,没有清水芙蓉的清高,没有雨打芭蕉的幽雅,也没有和风拂柳的韵致。但在这蒙蒙秋雨中,可以期待秋收的喜悦。我不慌不忙,坦荡的迎接着这场秋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时而仰起头感觉一下秋雨的清凉,任雨从头到脚把自己淋湿……

⑤在乡间等秋雨,听秋雨,看秋雨,最好是在老式的旧房子。那青石砌到顶的墙,堂屋正面朝南,院子里是黄黄的沙土和葱郁的花草树木,檐下潮湿的地方和屋后墙角长满低矮的走上去很滑的青苔。那木格的窗子,贴着泛黄的墙纸,那红色剪纸上公鸡、荷花活灵活现,被溅上来的雨水浸润后更显得朦胧而清晰。偶尔打开窗户,任那斜风细雨亲吻我的脸庞,然后轻轻地滑落我的衣襟。一阵秋风吹过,听见窗外那落叶落地的声音,与秋雨一起合奏起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推开门,阵阵凉气扑进屋里,时而有黄黄的树叶被吹进屋里,捡起来拂去水迹,轻吻一下,又扔出门外,一丝悲凉留存心中。这个时候只要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属于秋的一切就会点点滴滴地进入灵魂!秋季的雨夜一个人凭窗用心去聆听那秋风秋雨的呢喃!快乐的时候,欢笑着敞开自己的心房,把所有属于秋的感怀、秋的快乐、秋的风姿、秋的收获全部揽入胸怀!

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雨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有了不同的心境。喜欢秋,喜欢秋季里那层薄薄的雾气、喜欢秋天里霜染的红叶、喜欢秋天里的风声过耳,更喜欢不期而遇的阵阵秋雨……一种淡然,一种豁达,会从秋雨中飘然而至。在享受秋雨时,也可以感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人生的坎坷与挫折,还有人生的丰富与浪漫。

(选自年9月5日《人民日报》)

1.文章以“乡间秋雨”为线,先后写了:

(盼)秋雨——秋雨——秋雨

2.赏析下面的句子。

“袅娜依依的柳枝挂着晶莹的雨滴,拂过来又拂过去,像群荡秋千的山妮子;粗壮的杨树伸着绿色的手掌,承接着潇潇秋雨,有男子汉的风格,静默不语;柔弱的小草叶片泛黄,在雨中低着头、瑟缩着,像做错了事的孩子。”

3.根据提示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句:“秋雨没有云雾舒卷的曼妙,没有清水芙蓉的清高,没有雨打芭蕉的幽雅,也没有和风拂柳的韵致。但在这蒙蒙秋雨中,可以期待秋收的喜悦。”

改句:秋雨虽不能给人以的享受,但在这蒙蒙秋雨中,可以期待秋收的喜悦。

4.通读全文,仔细揣摩、归纳秋雨的特点,完成下列填空:

享受秋雨的、享受秋雨的、享受秋雨的。

5.作者在“乡间秋雨”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体验?

(九)家有半分菜园

近期搬家,我特意选住一楼,最重要的原因是楼前有块空地。经过数次翻刨、数次填沙改造,成了一块平整的土地,精心丈量下来,竟有半分地。

乍暖还寒,春天刚露头,人们还没脱去厚棉衣,路边的树木刚萌出小小的芽、正在酝酿着吐绿,小菜园就春意盎然了,过冬的大蒜、菠菜、香菜,已挨挨挤挤地萌绿放叶了。

小小的菜园,成了我和夫人的一方乐土。清晨起床和下午下班回家,径直走到小菜园,总能发现一份欣喜:譬如辣椒枝上又探出了几朵小白花,已干枯的小花下面露出了尖尖的小辣椒;昨日还青青的西红柿今天泛出了淡淡的粉红色;顶着小花的黄瓜一天天变得粗壮……欣喜中,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水勺给它们浇水,把菜旁边新长出来的小草轻轻拔去……春夏季节,很多的早晚时间我都会在小园里忙碌,像在精心照顾孩子。浇水、施肥、起垄、除草、掐尖、打杈、压蔓、上架……虽然忙碌,可心情愉快,很充实、很自在。

种菜看起来很简单,真要亲手种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懂点气象、水文、土壤、化学、植物等知识,也要讲究科学。首先要考虑气候和季节,园子里这批菜刚收摘,那批菜又栽上了,见缝插针,成沟成畦的煞是可爱。自有了这菜园子,每天茶余饭后,我便到园子里或浇浇水,或松松土,或捉捉虫,隔三差五还施施肥。每天清晨起来,即使没什么可干的,我也要到菜地里走走,看勤劳的蜜蜂嗡嗡地飞在花间采蜜,听不知名的昆虫清幽的鸣声。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地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切都使人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那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味。自从有了这小菜园,年迈的父母偶尔来到城里,在菜地里帮着松松土、拔拔草,介绍各种蔬菜应该怎么种、怎么管理,充分展示他们精湛的种菜技术,在城市、在子孙面前找回自信,让我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全家人收获了更多的亲情与期待。

一家人在闲暇之余能够亲身体验农家生活。青山绿水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做一回农夫,自己动手品尝成功的乐趣,感悟劳动的辛苦,自己种的菜也吃得放心。吃菜有味,种菜更有味,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心里很舒服,不信的话你也来试试。在菜园里散散步,看着苗儿一天天长大了,看阳光和月光洒在菜园,一切都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品味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种菜园,其实是在种自己,种一种心情,种自己与土地亲近的缘由。俯首间,闻到那一缕淡淡的菜香,穿透悠悠岁月,复活沉睡的乡土情结和淡泊灵性。顿觉累积的疲惫和些许不顺心甚至连挫折都荡然无存,融入这惬意自在的生活和空灵豁达的境界中。

(节选自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词句理解。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写法品味。文中反复出现描写菜地美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意把握。请说说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要点概括。家有半分菜园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

5.内容探究。结合全文内容,体会文章标题“家有半分菜园”的妙处。

6.拓展延伸。结合全文与下面相关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现实版的“种菜摘菜”与网络版的“种菜偷菜”的理解。

相关链接:时下,网上“种地偷菜”成为一种风行的游戏。“偷菜”游戏趣味性地模拟了作物的成长过程,玩家在经营农场的同时,可以感受作物长成、偷菜增加财富的乐趣。据说这款游戏并不需要动多少脑筋,靠的就是谁的手快、偷得多,谁的时间多、看得紧。据悉,腾讯拥有9亿注册用户,活跃用户接近4亿,因“偷菜”游戏还在公测期,保守估计也有1亿人在“偷菜”。有那么多人痴迷这款游戏,足以说明它在填补人们某一方面的心理需求上起了一定作用。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大,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靠实打实的打拼,积累缓慢,梦想一夜暴富,梦想天上掉馅饼的心理难免存在于一些人的身上。怎么办呢?“偷”就成了最便捷的途径。

(十)年夜饺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百姓生活不富裕,在我的故乡沂蒙山区,各家各户只是逢年过节才舍得吃顿饺子。尤其是年夜饺子,更是辛苦一年的重头戏。年三十这天,媳妇、姑娘们早早忙碌起水饺的事情,锅碗瓢盆叮当响,择菜、剁馅、和面、擀面皮、包饺子……皮要擀得薄,馅要包得多。饺子馅大都用猪肉和大白菜调拌而成,巧取“有”和“财”谐音。有时掺进卤水豆腐,叫“包福”。剁馅的时间长,说明这家富有、包的饺子多。包水饺是个灵巧活,把擀得又薄又圆的面皮放在左掌中,装进馅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成弯月形,像“元宝”的形状。饺子摆放也有规则。一般先在盖顶、簸箕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一圈一圈地向外摆,放得整整齐齐,看着也顺眼。过去为了“早发”,天不亮就忙着吃饺子、拜年,如今也与时俱进,改到天亮了。

用什么柴火下新年的第一顿水饺也很讲究。我爷爷在世的时候,每年秋天都早早把黄豆秸或芝麻秸晒干,打成整齐的捆贮藏好,就等年夜煮水饺,火会越烧越旺,用它们烧水下的水饺可口,还预示着来年日子节节高,有响头。

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最好用木铲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这样饺子不粘连也不会破。但母亲却每年故意用铁笊篱把饺子弄破了几个,口里念叨着:“今年又挣了、又挣了”。那是一种美好期待,图个吉利,讨个口彩,增添除夕夜的欢乐气氛。

年夜饺子吃的“隆重”。俗语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这是亲人、家人团聚的象征。山村,平时一家人吃饭,座位是按长幼辈分排序的,家庭主妇守在桌子最外边,主要是上菜端饭方便。这种规矩虽有些封建,但显得自然亲切。年夜饭象征团聚、团圆,必须一家人同时上桌吃。这时,长辈们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欣然接受晚辈客套的拜年和祝福,满脸的皱纹开成了金菊花。晚辈们欣悦地接受家长训诫,点头致谢养育之恩。吃年夜饺子,是有俗规的。第一碗要敬先祖、供诸神。在院子里或者供桌前,奠完三碗饺子,烧尽三卷火纸,虔诚地祈祷一番,接着点燃辞旧迎新的鞭炮,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之后,一家人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动筷子吃大年饺子了。

记得我小时候吃饺子时,一家人都盼着自己碗里的饺子能吃到“秘密”。那饺子里有的包着红糖,有的包着二分、五分的硬币。每当我爷爷吃到糖饺时,总会裂着掉了牙的嘴巴甜美地笑着。有几次我为了吃到硬币,母亲劝我再吃就有了,直吃得我满头大汗,肚子都撑圆了才吃到硬币。母亲在一边开心地偷笑,脸上挂着满足与欣慰。后来才知道,母亲认识每个有秘密的饺子。

我老家沂蒙山区有“起脚的饺子,落脚面”的风俗和“好吃不如饺子”的口头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饺子也容易了,但由于做功讲究复杂,仍不愧为美食。商店里也摆满了各种馅、各种样式的水饺,但口感不敢恭维。每次过年回家,临返城前母亲总会自己动手给我们再包顿水饺送行,母亲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快趁热吃吧!吃了这饺子,会一路平平安安、日子圆圆满满。水饺里分明盛满了母爱,包裹着长辈对儿女的牵挂,无论我们走多远,也走不出亲人的惦念。

我期盼除夕之夜,回我故乡那个小山村,守着年迈的爹娘,望着小院里高悬的红灯笼和窗外飘舞的雪花,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有滋有味地品尝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香美,享受温暖如春的亲情与幸福的时光。

(选自年01月21日《人民日报》)

1.故乡的人们如何在年夜饺子寄托美好愿望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年夜饺子吃的“隆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母亲为什么看到我直吃得我满头大汗,肚子都撑圆了才吃到硬币会在一边开心地偷笑?

5.品味欣赏下列语句。

(1)这时,长辈们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欣然接受晚辈客套的拜年和祝福,满脸的皱纹开成了金菊花。

(2)水饺里分明盛满了母爱,包裹着长辈对儿女的牵挂,无论我们走多远,也走不出亲人的惦念。

(十一)听春

“春打六九头”。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十里杏花香。立春第二天,济南下了一场小雪,可谓第一场春雪。春天确实挡也挡不住,走到户外,长长地、深深地吸一口气,异常清爽惬意。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春天已仙女般飘然而至,春天的大门已经打开,只要屏气凝神地聆听,自然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不小心,思绪在春天的声音中滑倒,与春娃扭成了一团……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每时都有新生命在萌动,每刻都有新希望在诞生。春天的脚步是轻盈的、匆忙的,又是舒缓、美妙的。济南这座城市春脖子特别短,不几天光景,人们就脱下棉衣换上衬衫了。城里的春天,无非是道路两旁的树木由枯到荣、草坪由黄变绿。城市的季节变换主要集中在视觉上,春天的声音已被烦杂的噪音掩埋,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乡间的春天。闭上眼睛,脑海里悄然展开这样的画卷:天高,云淡,田野空旷,和风拂面,野草如织,野花似锦。春雨绵绵,春雨声声,一场春雨一场暖。细腻柔婉的春雨过后,几朵白云点缀着蔚蓝的天空,密密匝匝的花草探出尖尖的脑袋,青春的希望陡然钻破残雪覆盖的土层。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农家日子紧巴,一下雨河边就齐刷刷地冒出苦菜、灰菜、马齿苋、荠荠菜、野韭菜、野葱等可以充饥的野菜。河岸柳林含烟,所有的花、草都在风中翩然洒脱地舞蹈,一幅北国早春画卷被春风徐徐展开,透出久违的清韵、旷达与飘逸,还有不尽的淡雅与从容。

暖洋洋的西南风一吹,动物也从酣睡中苏醒了。催春的布谷鸟从田野掠过,我分明看到它的翅膀上写着的艰辛与沧桑。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衔着春光,呢喃着返回家乡,有的衔泥筑巢,有的嬉戏云间,舞姿翩跹。河湖上的冰开始消融,在水底下憋了一冬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勤快的鸟儿吵醒花草憋闷一冬的梦。山前屋后,报春花、玉兰花、桃花、杏花、梨花摇曳一树的金黄、粉红、雪白,引来蝶飞蜂舞。蜜蜂嗡嗡地忙碌着,蝴蝶俊美的翅羽扇动缕缕清香。知名和不知名的昆虫儿,弹奏此起彼伏、高低宏细、灵性各异的美妙乐章,成为春天开篇的绝唱。鹅妈妈带着一群披着淡黄色绒毛外衣的小鹅在学游泳,稚嫩的叫声划碎盈荡的水面。

树木新抽的枝条,像一双双挥动着的手臂,在拥抱新娘般的春天。此时,人们可以静静地坐着或者躺着,尽情沐浴暖洋洋的春光,享受春风的飘逸和轻柔,咀嚼阳光的味道。河岸上的男童,劈下几根光滑的嫩柳条,小心翼翼地拧开绿树皮,抽出里面那白花花的枝干,剩下外面绿油油的皮,制作成柳笛、柳哨、柳号,然后再做一顶柳帽。一群穿着红裙子的孩子正在远处的草地上雀跃,“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的童稚歌声悠悠飘来。不远处,头上别着野花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畦垄间追逐、嬉闹,采野花,挖野菜,银铃般的笑声萦绕在空旷的田野。农民开始耕田播种,累了就坐在田头喝碗水、抽根烟,片刻之后,张开喉咙,长吸一口气,吆喝起野味十足的赶牛调,粗犷的山歌如烈性老白干,把田野灌醉了。那清脆的笛声、笑声,哗哗的河水声,粗犷的吆喝声,汇集成和谐优美的乡间协奏曲。

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舞,野花在笑,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了。寒冬过后是暖春。只要我们用耳朵听,用心听,用生命听,用灵魂听,就必定倾听到春天的脚步声,烦恼和疲倦顿时烟消云散,自由豪放的心境融入自然,在春天里绽放律动的生命和蓬勃的希望。春天从不吝啬春光和春色,春天的脚步正与心灵合弦、与时代合拍,带着我们的梦想,奔向阳光的方向。万物接受着春天的恩泽,点燃刻骨铭心的激情与五彩斑斓的梦想。

春天的脚步,是生命自由舒展的胎音,是大自然永恒的心跳和铿锵的脉搏,是春天豪放的歌声和庄严的承诺。

(选自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年第2期)

1.阅读文章2-4段,谈谈作者重点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2.文章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也调动了其他的感觉器官,描写细腻逼真,试从第三段中各找一处,把它写下来。

听觉:

视觉:

嗅觉:

3.文章描写了春天的景色,阅读本文第四段,说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墨写人?

4.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五段画线句子。

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笑,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了。

(十二)童年钟声

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多少次我情不自禁地驻足在幼儿园或小学院墙边,痴情地盯着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静心倾听悠扬的钟声、铃声,细心品赏孩童们清朗的读书声,默默分享那份天真快乐、幸福时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刚刚上小学。当时各村大都在村头上建有小学。山村校园的清晨来得早,是被那清脆的钟声和孩子童稚的朗读声唤醒的。那普通的农村小学,既让我们在钟声和读书声中慢慢长大,又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风和雨。

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在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嘻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地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的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当年村里穷,小学的设施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脚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的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那时农村贫穷,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去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的一蹦老高。

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

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份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年07月21日《人民日报》)

1.联系全文来看,本文以“童年钟声”为题有何作用?

2.第③段描述了哪些童年生活趣事?请简要概括。

3.第③段打括号的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⑥段打括号的句子的理解。

5.有同学认为第②段与题目关联不大,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