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走入了城市,说是城市,其实是个小县城,也是个冬天知热夏天知凉的山城,尽管如此,这个诱人的山区小县城,也到处弥漫着现代化的城市气息:巨大的广告牌、闪烁的霓虹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布在不同方位的商业街、物流中心、车流如织、行人匆忙的脚步……县城和这个世界深度融合,又紧紧相连:电视、广播、网络、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智能手机……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深层次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隔三差五,文化广场放映着数字电影,观众稀稀拉拉。青年人跳起了现代舞,大妈乐此不疲的广场舞…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世界五彩缤纷,让人们应接不暇……每每于此,我时常想起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年代……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家乡坐落于关中以北,渭北黄土高原一带,大路两旁一排排的白杨树枝叶繁茂,身姿挺拔,直插云霄。一进村庄,村口或地畔顽强地生长着百年千年的老槐树、高大的皂荚树、枝叶繁茂的柿子树、生长了几十年的核桃树……村庄的人引以为傲,在他们的心里,这些百年的老槐树就是村庄最美的风景,也是村庄的象征,人人敬畏,人人呵护。老祖先不知从何时起,依着山势挖了一孔孔大小不一的土窑洞,窑洞顺着“U”型山势排开,中间横着一道深沟。家家尽收眼底,家家尽可对望,哪一家做了好吃的,香气就到处弥漫,或多或少村人都可品尝的,记忆最深的是八婶做的菜溜溜,八婶是陕北人,陕北人的日子更苦焦,但是他们会精巧细作,那种味道至今回味无穷!五月的杏子熟了,李大妈会主动送上门;六月的梅李子红了,张大爷就挨家挨户,用草帽盛着,分给贪吃调皮的孩子们;七月的桃子软了,四婶会忙前忙后,花布袋里装满了浓浓的情义…八月鲜红的大枣诱人地挂在枝头,大一些的孩子带上我们,爬上高大的枣树,他们在树上使劲摇,底下就落了厚厚的一层又肥又大的红枣,我们会满载而归。九月刚过,桑枣就成熟了,我们吃的满嘴满脸的紫色,衣服上也到处都是。脏得一塌糊涂,大人会斥责谩骂。布谷鸟叫的正欢,白露就偷偷地溜走,饱满的核桃挂在枝头,家家户户齐上阵收获着希望……
谁家的孩子哭了、小两口打架吵架了、媳妇又生了孩子了、婆媳争吵了、老人过生日啦、小青年要结婚了、姑娘该出嫁了、谁家的老人去世了……村庄里的人用一元两元表示浓浓的情义,偶尔有一声两声或粗矿或细腻的秦腔,在村庄的天空回荡,鸡鸣狗咬,驴喊马叫,一片欢腾,守不住的隐私,阻挡不了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太阳偏西了,就到了出工的时间,村庄里的成年人基本都出工了,大公鸡老母鸡器宇轩昂带领鸡仔们悠闲地觅食,机智懒散的狗悠闲在村子里,巷道里大摇大摆地散步,不谙世事的小孩满村子疯跑,有的做着传统古老的游戏,捉迷藏、打瓦、打四角板…有的痛快的打架。女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踢沙包、跳房、跳绳等。朦胧的流光看友情,懵懂的岁月伴韶华!老人三五成群有一搭没一搭地晒着太阳,有的干脆脱下外衣,裸着上身,捉着虱子,肥壮的虱子经过两只指甲挤压,“蹦”的一声毙命,还有的老人相互给对方抓痒,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伙计,嘴也没闲着,聊着家长里短,聊着日月的艰辛,聊着天气,聊着柴米油盐。也聊着悠长的岁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送走了春夏又迎来了秋冬…
季节说变,转眼就到了冬天,渭北高原的冬天格外寒冷、漫长、天寒地冻,地里的活计就告一段落了,老天爷就给这些苦难劳作的村民放了长假,大多数的人们就相互串门、谝闲话,谈论今年的收成,预测来年的收获。谈论牲口的行情,家长里短,谈古论今。到了晚上,冬天的夜晚扯得很长,老人们又不甘寂寞,昏黄的煤油灯下,约三五个好友抹花花牌,有时候开怀大笑,有时候挣得的面红耳赤,乐此不疲;青年人聚在一起打扑克牌,(打升级、斗地主、赶毛驴、争上游等);妇女们有的纳着鞋底、鞋垫,给丈夫,或给自家的孩子,兴奋着孩子的脚又长大了,细长的绳子在手中飞舞,熟练的动作令人咂舌!有的给家人做着衣服,有的妇女织着毛衣,织着流年的光阴和岁月……
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空,月光洒满了小村庄,村庄的身影隐隐约约,这是我们小孩子欢欣鼓舞的时光,一些较大的孩子带着我们这些小孩玩捉迷藏、猫捉老鼠、打仗等好玩的游戏。特别是捉迷藏的游戏,一方的眼睛闭上,我们就开始找隐蔽的地方藏起来,往往是我们在暗处,对方又在明处,眼瞅着对方使劲找我们,又怎么也找不到,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当然也有耍赖的小孩,趁不注意,偷偷地睁眼偷看,游戏一开始,很快就找到了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共同抗议,不许耍赖,必须要重新开始,我们玩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里无比的快乐和痛快!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孩子们各回各家。回家较迟的孩子,父母常常遭遇的是训斥及谩骂。一会儿,传来几声狗的狂吠声,庄户人家的关门声。不到一袋烟的工夫,村庄就酣然入睡进入了梦乡……
让村庄沸腾,让村民高兴的是,公社通知要在我们村庄放映电影了,村子的人们互相奔走相告,等着,盼着!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村庄就沉浸在节日般的气氛当中,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看战斗的片子,什么《铁道游击队》,《上甘岭》,《智取华山》,《大渡河》,《鸡毛信》…等等。我们小孩子感觉放映员很神秘,也很了不起,大人们对放映员很客气,又很有礼貌;青年人眼里更多的是羡慕的眼光。电影要开始放映了,家家户户锁上门,搀扶着老人,携着孩子,提着板凳,青年人早早地来到了放电影的土场,说笑逗骂,好不热闹。外村的男女老幼已经来到了土场,想占据个有利地形,个别的顺道看看自家的亲戚。土场上,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大喊声,吵闹声,欢笑声,小孩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有些青年心里早已有了她(他),盼望能见到心爱的人一面,见了面又无比的羞涩,很难为情,遮遮掩掩。心里的鼓敲得七上八下,难以平静。有的眉来眼去,故意的靠近对方。没话找话搭讪着…电影开始了,一瞬间。土场安静下来,只能听见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声,发电机的轰鸣声……不知名的虫子在光柱中上下飞舞。一双双贪婪的眼睛盯着屏幕,眼里多了亮光,心随着电影情节跌宕起伏……回家的路上,人们还在意犹未尽地谈论着精彩的片段,争论不休,激动得难以入眠……
有些时候,听说其他的村子放映电影,我们村子里的男女老幼一起出动,相互招呼着去看电影,队伍浩大,有些村子需要赶十几里的山路,我们都在所不辞,兴致勃勃地品味一顿文化大餐,心里就感到很满足。当然有时候搞恶作剧的人,传出话来说某某村子放电影,当我们赶去的时候就扑了空,人们拖家带口,孩子早就趴在父亲的背上睡着了,妇女怀里抱着吃奶的婴儿,此时此刻就引起愤怒和谩骂…
村庄里最受人尊敬的是六爷,六爷是个文化人,出口成章,五六十年代,六爷在外地当干部,由于自然灾害,闹饥荒,(六爷说每月的工资,买不到一担萝卜)加上他家的儿女又多,六爷就辞掉了工作回家务农,他做庄稼活讲究科学,精耕细作,他把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来年有不错的收获,庄户人家就自然地学习他,他就交给乡党们种地的歌谣,六爷要下种子了,人们开始和他一起耕作,不听劝告的来年的收成就很羞涩,渐渐地。他就是庄户人家心中的权威专家,六爷教育子女有方,农活忙了子女们都帮着大人干活,活不紧要了,他们就看书、学习。她的儿女个个勤奋好学,后来进本上都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只有一个上了中专,也算最次。六爷常常忙里偷闲,常年背上一只毛主席写着为人民服务红色字体的挎包,里边放了厚厚的书籍,忘我地学习读书,那时候,我去山坡放牛,经常会看见他背这款包,赶着牛群。听说六爷在县级市及刊物发变了不少的作品,真是令我们庄户人家佩服和尊敬!
让我最羡慕的是我的一位远房哥哥,带着黄军帽,穿着黄上衣,精神十足。他是上过高中的人,兜里时常装着一台小收音机,让我感觉非常神秘好奇,他喜欢听戏,每周一歌,还有评书。每到周末,我经常找他去听每周一歌,那是我最陶醉最幸福的时刻!记忆最深刻的是梅兰芳讲的评剧《杨家将》,当听得入迷陶醉其中欲罢不能之时,就宣告要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失望的那个伤心啊…
有一年的秋天,我们的邻村唱大戏,戏台搭建在一块好几十亩的麦地里,唱大戏的前一天,我家来了好多的客人,舅舅,舅妈,姨夫,姨妈,外婆,家里似乎变得拥挤、狭小起来。到了晚上,就凑合地睡在大土炕上,第二天很早起床,吃过早饭,带着干粮早早地来到戏场,戏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尘土飞扬,有卖油糕的、卖糖葫芦的、卖麻花的,卖进糕的,还有卖小孩风车的…。唱了三天大戏,吸引了几十里路之外的人们。男人唱的粗犷豪放,女的唱的婉转悦耳,台下黑压压的一片,空气污浊,观众随着台上的剧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笑声,谩骂声,有忘我的观众脱下鞋子直砸剧情里的奸臣,心里无比的愤怒,唱到高潮处,台下发出极大的欢呼声,我们小孩子不懂戏,在戏场外的平台上玩耍嬉闹,只是听大人讲过《陈世美》《血泪仇》《下河东》《铡门案》等老戏,剧情离奇曲折,情节感人肺腑。
乡间小路上、耕作的土地上、赶集的大道上、逢年过节,常常听到庄稼人吼出粗犷豪迈的秦腔,他们苦了,累了,吼出了心中的压抑和自己的悲伤。我不由得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小说里的几句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捞一碗长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嘴里嘟嘟囔囔”。
时过境迁,岁月流转,几十年一晃而过…那一道道熟悉又遥远的“风景”将不再重现……随着时光的流逝,离我运来越远!
近日回到村庄,一排排整齐的平房,门前整齐有序地放着花坛。大道边,巷道里排列着整齐的路灯。平坦的水泥路面,村前新修建了文化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体育器材。家家户户宽敞明亮,有些家里已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的农户接通了宽带,年轻人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还有几位开了自己的网店,销售家乡土特产。一部分年轻人在外地寻找的自己的梦…院子里叫不出名字花争奇斗艳。
傍晚,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衣着时尚休闲,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在村子上空弥漫,人们享受着逍遥快乐的好时光……
我的家乡,我的村庄,旧貌换新颜……在我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