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天敌 >> 书写大地的人,去了天狼星
原标题:苇岸离开二十二年后,正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引题)
书写大地的人,去了天狼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
一
5月6日,立夏。苇岸在日记中写道:麦子抽穗了,麦芒耸立着,剑拔弩张的样子,但剥开,尚未形成麦粒,听到了远处四声杜鹃的声音。5月21日,小满,日记继续写:麦田颜色尚未转变,麦芒上挂着柳(杨)絮,麦粒成形……听到远处的布谷鸟声。
年2月起,苇岸为创作《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开始拍照和记录。每个节气的上午9点,他都会在居住区东部田野的一个固定位置,对同一场景拍照,记录天气情况及所见所闻。
一年后,立夏与小满之间的5月19日,苇岸因病谢世。
“他仔细耐心地观察大自然中季节的转换,对古老的时间有了一种敏感。直到生命终结,他仍然系念着与农事有关的二十四节气……”林贤治写道。
作品最终未能完成,实为抱憾。生前不甚有名的作家,书写大地的苇岸,已经离开22年了。
宋逖记得苇岸告诉他:“你要观察,不能总是抒情。”观察能引发思考,更能透彻地把握内在和当下。多年过去,宋逖越发认为苇岸属于当下、属于中国,他扎根在中国的泥土中。“不只是泥土,苇岸也属于天空,他经常告诉我们要眺望、去看、去观察,《苇岸日记》则将对生命的观察和感知体现的淋漓尽致。”
苇岸曾邀请翻译家树才去昌平看他的望远镜,看天狼星,那天的天狼星特别明亮,他还提醒树才注意天狼星是雪片形的。“苇岸不仅属于天空,而且属于星空。”树才说,“如果说苇岸去了哪颗星,我相信他去了天狼星。”
二
林贤治说,苇岸的存在是大地的事情。苇岸被称为“大地之子”,在自然写作和生命哲学上,他是一位思想者和实践者。随着《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及年底《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出版,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读者得以全面、充分地从中一窥其精神世界和崇尚的大地哲学和精神伦理。
从年1月1日至年4月6日入院治疗,14年时间里,苇岸坚持写日记,写下他所看到的“大地上的事情”,为自然界的万物,哪怕是一棵小草的诞生而欢呼,为平凡的麻雀叫好,为廿四节气留下印记,甚至为窗前的黄蜂写下墓志铭,为这个世界留下记忆、祝福和咏唱。
树才回忆纪念文集的出版时说,文集突出的主题是“未曾消失”,而苇岸也的确未曾消失。对他来讲,每次喝龙井茶的时候都会回忆起苇岸最后一次同他见面时,还邀他喝龙井茶的情景。“逝世22年,他的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凸显,这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很特别的现象。”
诗人林莽也认为,苇岸在老朋友们的心中并没消失,读到一些文章、看到一些书的时候经常会想起他。在翻阅整整90万字的《泥土就在我身旁》时,林莽深刻体会到了苇岸对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的认真阅读。“有所不同的是,爱伦堡记录的是对同时代人的回忆,而苇岸则记录了自己心灵的哲思、文学的探讨、艺术的感受、生活的体验、读书的体会等诸多方面。”
“苇岸是一位现实记录者,他笔下的文字更浓缩、更紧密,作为一位从村庄来到都市的‘冷眼旁观者’,他的文字会不断地勾起那些亲历者的回忆和思索。”林莽说。
三
年,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搬到了昌平乡下,在昌平东边靠近顺义的一个村里,从此和苇岸有了较多的接触。一次,王家新带了一位德国女艺术家去苇岸那里,女艺术家在苇岸的留言本上写道:“谢谢你,我在你家中看到了美丽的白桦树皮,大地上最美丽的事物。”苇岸将这句话记录在日记中。
日记的书名《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的妹妹马建秀在编辑日记时有点打鼓:哥哥是否愿意出版这些文字——苇岸生前没想要出版这些私密的文字。但在王家新看来,这是苇岸留下的一份精神遗产,是生命的遗产。“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苇岸精神、内心的丰富,他对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激励和启示,这就是苇岸日记的意义。”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日记’比他在《大地上的事情》里更能见出他人的丰富一面。”苇岸在上世纪80年代所思考的东西,文字和精神上的高度令报纸副刊编辑孙小宁感到很吃惊。年,她曾在版面上介绍了一套随笔丛书,其中一本就是苇岸的。
孙小宁认为,苇岸的作品呈现了作为一个人的完善:生命始终澄澈。这也是自己愈加尊敬苇岸之处。“苇岸日记”容量特别大,阅读日记时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如他所写,‘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一个生机勃勃的苇岸永远在我们身旁。”
庄稼仍会一茬一茬生长,秋天会到来,雪会降下来,黄昏有时仍会美丽得惊人。苇岸永久缺席。
苇岸的意义正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他的声音会超越时光。“永远对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讲述。”王家新如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