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诗词中的杜鹃

发布时间:2022/7/16 13:21:03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杜鹃,是一种鸟,别名子规、催归、谢豹,相传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因而也被人称作蜀魄、蜀魂;杜鹃,又是一种花,亦叫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相传其花色是由杜鹃鸟啼血染成。唐成彦雄《杜鹃花》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宋杨巽斋《杜鹃花》亦云: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这个“冤禽”,据说为古蜀国王杜宇所化。杜宇号曰望帝,曾率军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他的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杜宇晚年时,蜀中洪水为患,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水患既平,杜宇感其治水之功,于是让位于鳖灵,退而隐居西山,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鹃鸟即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故唐李商隐诗有“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之句,而唐胡曾《咏史·成都》则把杜宇化鹃的古老传说作为主要内容来讲述: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鹃鸟鸣声哀切,且嘴有血痕,“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宋刘敬叔《异苑》),故有“杜鹃啼血”之谓。还有一说:杜鹃的啼叫,听起来有点像在劝人“不如归去”,这就更会引动身处异乡者的乡愁;尤其是那些在外混得不顺心的人,听了杜鹃接连不断地哀啼,往往会离愁倍增,彻夜难眠。宋柳永《安公子》词云: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居处在外而思乡,是人之常情。思乡却因故而不得归,便难免心生惆怅。于惆怅之际听到杜鹃一声接一声的哀啼,教人怎能耐受得住!因此,有人便觉得此鸟有些不近人情,无故多事。你要归去便自己归去,何苦要年年暮春时节日夜无休止地啼叫,扰乱别人的心情?宋何应龙《杜鹃》道是:君若思归可便归,故乡只在锦江西。不知何事留君住,却向空山日夜啼。宋曾巩《杜鹃》也表达了对这种鸟儿的不满:杜鹃花上杜鹃啼,自有归心似见机。人各有求虽意合,何须勤苦劝人归。宋代还有一个和尚文珦,虽然身在空门,却未能做到六根清净。他也怕听杜鹃啼叫;直到后来耳朵聋了,听不见杜鹃叫了,还是念念不忘此鸟带给他的无限乡愁。他在《老耳聋聩乙酉岁绝不闻鹃啼》诗里表白:湖海漂流岁月长,每闻杜宇辄思乡。如今耳与声尘绝,啼杀吾心也不伤。说是“啼杀吾心也不伤”。其实恐怕心更伤,因为“绝不闻”并不是“绝没有”,他一准记得每年暮春时节杜鹃的哀啼,不然又怎么会说乙酉年他没有听见呢?他的这首诗明确告诉我们,他依然剜不去杜鹃鸟叫给他心灵烫上的烙印。其实这乡愁是杜鹃的叫声作用于特殊人群特殊心理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本不关杜鹃鸟的事,而是一些人听差了,想多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禽之三》“杜鹃”条的“释名”中说:“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说者遂谓杜宇化鹃,讹矣。鹃与子巂、子规、鶗鴂、催归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这就说明杜鹃的叫声,包括那“不如归去”,都是人为听出来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禽之三》“杜鹃”条的“集解”中又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李时珍在“集解”中所言“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鸟,人们通常称之为布谷鸟。布谷鸟又叫鸤鸠、秸鞠、夫不、郭公、获谷,虽然也是杜鹃鸟的一种,但与他在“释名”中提到的“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的那种杜鹃鸟却有所不同。布谷鸟是指大杜鹃,其鸣叫特点是二声一度,故人拟其发声为“布谷”;而嘴有血痕的“啼血杜鹃”是指四声杜鹃,其鸣叫特点是四声一度,故人拟其发声为“不如归去”。显然,李时珍是把人称杜宇的四声杜鹃与人称布谷鸟的大杜鹃混为一谈了。虽然它们都不善营巢,有把卵产在其他鸟类巢中让别的鸟儿代为育雏的习惯,但二者在体态、毛色、生活习性尤其是叫声上,还是有区别的。杜鹃不懂哀愁,也从来没有劝人归去;“啼血”仅是人们附会的标签。鸣叫是它的本能,也是它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这种鸣叫虽然激起过不少人的乡愁,但那也怪不着它。只不过叫者无心,听者有意,正如苏东坡所言,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而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