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习性 >> 2020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五课大自然
01相关常识
1.竺可桢(年—年),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2.课文是根据年第1期《科学大众》杂志上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02内容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物侯学的研究对象——物侯,影响物侯现象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说明了物候学的本质与作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因其篇幅短小,也可以将其归为科学小品文。
03关键字词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依次。
萌(mén)g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孕生胎,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shū):相差很远,差别很大。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风雪载(zài)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及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复,又。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大自然的语言04重点解析
文艺说明文:所谓文艺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与普通说明文的区别主要是语言。如本文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尤其是开头两段的描写,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的句子,都值得逐句研读。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文艺说明文,在语言上就不但生动有趣,还要符合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中“若干”“约”都是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标志性词语。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空间,还是逻辑?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只有这三类,但每篇说明文的整体和文中局部所用的说明顺序常是不同的。比如《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两段按时间顺序描摹自然界的物侯现象,而后在说明影响物侯现象的因素时却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的:“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的逻辑层次清晰。若是纵观全文,对物侯学的说明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展开的呢?
大自然的语言05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或者根据文章内容提炼“物侯现象”和“物侯学”的定义,并概括研究物侯学的意义。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3分)
A.萌(méng)发栽(zāi)树短促(cù)风雪载(zài)途
B.幽悄(qiāo)烦躁(zào)悬殊(shū)消声匿(nì)迹
C.怅惘(wǎng)骠(piào)骑戛(jiá)然草长莺(yīng)飞
D.翩(piān)然蓦(mù)然记载(zǎi)衰(shuāi)草连天
2、请为下列多音字注音。(4分,错一个少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风雪载()途记载()
种()子耕种()
翘()首以盼翘()尾巴
落()叶落()枕丢三落()四
3.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B.为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本文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好处在于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C.作者在描写四季典型物侯现象时,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并恰当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描写显得形象生动。
D.第一段有明朗的层次,有清晰的顺序,有丰富的表达,有生动的修辞,有精致的短句,有错落的句式……笔力深厚,生动优美。
4.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的物候记录,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年迟十天左右;比年迟五六天。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5.对文章整体说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全文,课文对物侯学的说明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B.纵观全文,课文对物侯学的说明是按从中国到外国的空间顺序展开的。
C.纵观全文,课文对物侯学的说明是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D.纵观全文,课文对物侯学的说明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6.课文中说影响物侯现象的因素有四个方面。请简要分析下面句段中反映的是哪个方面因素。(3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7.拓展阅读。(9分)
冬至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按,《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又《演繁露》: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言殊穿凿。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若如《演繁露》二氏为之之言,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耶?是亦胶柱鼓瑟矣。
选自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①《燕京岁时记》是一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
②郊天:文中指冬至祭天。
③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2)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冬至时令朝廷官员与民间百姓的过节习俗有什么不同?(3分)
(3)文中还补充说明了一种关于“馄饨”的起源的说法,请抄出原句。作者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4分)
包邮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十七次修订正品薛金星初中语文知识大全知识手册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39.8购买06参考答案:
1.B。销声匿迹。
2.风雪载(zài)途记载(zǎi)
种(zhǒng)子耕种(zhòng)
翘(qiáo)首以盼翘(qiào)尾巴
落(luò)叶落(lào)枕丢三落(là)四
3.C。描写写四季的是第一段,其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而非比喻。
4.A.北京的物候记录,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年迟十天左右,比年迟五六天。
5.C。本文对物侯学的说明是由浅入深的,先介绍了典型的物侯现象,引出物侯和物侯学,进而再分层说明其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作用)等,是属于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6.文段中作者从广州到北京,发现两地的玉兰花期相差甚远,可能达两个月之久。从地理上看,两地的主要差异在于纬度因素。
7.(1)冬至与馄饨(或冬至的习俗)
(2)冬至时,官员要参加祭天礼仪,然后给君主呈上贺表;百姓没有规定的节日活动,就吃馄饨庆祝一下。
(3)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作者对这种说法是十分不以为然的,认为其牵强附会。因为在作者看来,若馄饨是塞外的浑氏和屯氏发明的,才得名“馄饨”,那浑氏发明的“馄”和屯氏发明的“饨”又该怎么区分呢?所以这种“浑氏屯氏”的说法是“胶柱鼓瑟”的牵强附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