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形状 >> 慰桥慰子桥,巢湖这座慰子桥是真的吗
方培松
“慰桥啊,可去慰桥?”经常在路上看到女人站在班车门口招揽客人。慰桥听多了,就有种无形的吸引力。一个灰暗的早晨坐上了去慰桥的乡村公交。
车上人不多,穿过夏阁和红旗,天气放晴了。村庄和田地都是绿色,马路上两边高高的白杨树形成了通长的甬道,也像风雨廊桥。
慰桥是个乡村集镇,下了车,一条街向东延伸,再向北拐弯,就到菜市了。瓜果蔬菜就摆在街两边地下,新上市的玉米就堆在旁边,剥了包衣,看大小,心仪了付钱拿走。街道不大,但很清爽,不拥挤也不嘈杂。
街上有两家茶馆,探头,都坐了不少人,还有人在门外等锅里的油条。下锅,翻滚,出锅,沥油,就在一瞬间,飘着油条的香味了;我要了碗馄饨,尝尝乡村的味道。
沿着乡村公路往杨庙方向走,远处山峦隐隐约约,“大风车”划出缓慢节奏。满眼都是绿色,可以深呼吸。村庄有鸡叫狗吠,有鸟鸣,布谷鸟的叫声拉出优美的弧线。忽然想起“慰桥”,在哪?刚好路上有位老先生在走路锻炼,打了招呼,说了来意。老先生年轻时候开过粮油加工厂,在当地算知名人事。他说:“慰桥就在你刚才路过的,两边有栏杆”。边说边往回指我来的方向。老先生又和我说了慰桥的历史,他说慰桥有年历史了,他也是小时候听村里老年人口说的。大约在清朝末年间,一位将军带着儿子在齐山一带和敌方作战,儿子受重伤,退回慰桥。不久就离世。将军无言以对,将桥命名为遇子桥,表达对儿子遇难的哀悼,后又改名为慰子桥,在以后的语言发声演变过程中,直呼慰桥了。
老先生叙述的故事,没翻阅过县志,也没去考证,但至少是一段英雄搏杀的传说,是一段蕴含传奇的历史故事,也是一段悲切爱子的诗篇。慰桥原先只是几块青石搭成,很窄。后来修建时候在桥下还发现裤刀枪(红樱枪)。今日石头拱桥已看不到当年的拥挤,上面早已是宽宽的沥青路面了。
告别老先生,返回来到慰桥,太不起眼,和现在许多沟涵差不多。但意外,桥下有人洗衣,台阶也有老旧痕迹,可见水清且深。掬一口水,冰凉。流水不见故人影,慰桥十里笑春风。这一大片乡村和集镇由此而得美名慰桥,此地幸焉。良久,依依不舍。
回头走到梅庄,太阳紧的很,等车,无处躲藏。路边一老奶奶提着一篮子西红柿和鸡蛋,篮子上还有几朵栀子花,老人说都是自家菜园子摘的,自家鸡生的,送给城里女儿。想起慰桥,慰子之桥,真的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