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发布时间:2023/4/29 17:47:49   
北京痤疮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48.html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逸周书汇校集注》曰:“盖前此有动不动,今则无不动矣,故《月令》仲春言蛰虫咸动也。”意思是说在冬季好多动物都会藏伏起来,不饮不食,这种现象称为“蛰”。到立春时,蛰虫们有的开始苏醒了。而到惊蛰之时,上天的雷声就会把蛰居的动物惊醒过来,应该出蛰的动物就都跃跃欲试了。所以惊蛰时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一雷惊蛰始]

而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蛰虫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时节,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然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北方大多数地区开始进人“九九”艳阳天,气温开始出现明显回升,雨水增多,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备播打好基础,这一年就一定会是一个丰收之年。唐代韦应物有《观田家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因此,惊蛰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现代气象知识告诉我们,惊蛰前后之所以会偶有雷声,是因为大地湿度逐渐增高,近地表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惊蛰·三侯]

惊蛰起,山桃花开始绽放。过五天,田野里可以看到不少黄色羽毛的小鸟在鸣唱。又过五天,雄鹰躲藏起来繁育后代,斑鸠正好处于求偶期,在田野中多了起来,古人误以为老鹰变成布谷鸟了。

[惊蛰,初候,桃始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桃始华。”《夏小正》曰:“他(yi)桃则华。地桃,山桃也。”《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清代袁枚《题桃树》曰:“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逸周书汇校集注·时训解》曰:“桃也者,他桃也,即《小正》所谓梅杏柚桃则华也,此不言梅杏者,梅杏华或在前,而桃则必二月始华也。”意思是说,此时,山桃花始开放。

俗话说:“人不知春草知春。”当我们的手臂、脸庞还感知不到春天的时候,一些动物和植物就能感知了。这也是我们人类要靠物候来感知气候的原因。根据竺可桢、宛敏渭所著《物候学》,开花初期应该是花序、花蕾和花朵并存的时期。

[惊蛰,二候,仓庚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仓庚鸣。庚亦作鹪,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鶩黑而黄,又名鶩黄。曰:黄栗雷(liu,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豳(bin)风》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然而,黄鹂属夏候鸟,据笔者观察:时至小满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才能见到。

[惊蛰,三候,鹰化为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鹞鹤(zhan)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鳴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駕,则駕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矫,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鹰化为鸠,其实这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在惊蛰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斑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斑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鹰变成了鸠。斑鸠用喉管发出“咕咕咕”的叫声求偶,雌雄互有应答。有古人也认为此时的鸠是布谷鸟。其实,据笔者观察,布谷鸟是候鸟,在黄河中游,到谷雨节气才会到来。

山西文艺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编辑:张华

图文编辑:汉鸿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