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形状 >> 韩城市政协委员昝起收从我名字的由来讲过去
我与麦收有缘,我出生那天,正好收麦子,村里一个老者对我姑姑说,你侄儿有名子了吗?姑姑说没有,老者说,这不是自来名吗,今天开始收麦了,叫:起收。
收麦、碾场这是80年代末以前的话题了,那些年代,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耕,以原始体力劳动来完成。
先说一说收麦子,每年芒种时节,布谷鸟发出这样的声音,算黄算割,算黄算割……这是布谷鸟督促人们,麦子黄了,应该收麦子了。
夏收是一场政治仗,人民公社按照上级指示,自上而下安排夏收工作。村长、生产队长安排各自具体工作,村里的围墙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毛泽东思想万岁”、“细收细打,颗粒归仓”、“全面打赢夏收保卫战”等等口号。
夏收是全民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青壮年是主战场,以收割、拉运、碾场、扛拉为主要工作,学生拾麦,年龄大的人做辅助工作,老人看小孩。
割麦程序是:割、捆、装、拉、拾。割麦子的工具是镰刀,锋利无比。割麦时,带几块磨刀石,中途用于磨镰刀。青壮劳力在前面割麦子,后面有人将麦子捆成小捆,便于运输。
拉麦子是用大型木平板车,大骡子架辕口,前面三个螺子或驴并排,辕口的骡子主要是掌方向,前面几个是用力向前拉。呟车是技术活,把这几个畜生组织好,发号施令,让他们听话,一般人弄不了,是资深老农干的,拉麦子时车一边向前走,六七个人用大木叉往车上装。
装车也要大把式,讲究技巧,装不好,麦子就会倾斜,中途翻到地上,大把式装的多,装的高,还能稳稳当当拉到目的地。分产到户后,我记得我们家拉麦子时,是我装的车,那种人力拉的架子车,没装好,到半路麦子倒一边,再后来就倒在地上。天气炎热,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大煞风景。
拉完麦子,学校组织学生拾麦子。小时候,我姑姑是我的老师,带我们拾麦子,我们每人提个篮子,带一瓶水,天气炎热,一晌能拾满满一筐麦子,我们来回排着队伍,唱着歌曲,日落西山红霞飞……胸纠纠、气昂昂……那情景至今难忘。
我们学生都是红小兵,还有一个艰巨光荣任务,夏收安全保卫工作,在村各路口站岗放哨,手持红缨枪,防火、防盗,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夏收工作。
割麦、拉运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碾场工序是:摊场、翻场、碾场(中途翻一遍场)、捉场、起场、摇场。
麦子拉到碾麦场,一部分卸到麦场,准备碾麦,另一部分要垛起来,垛麦也有技术,麦垛是圆形的,上面形成圆锥形,下雨时雨水从周边流下,不能渗到麦垛中间。
开始摊场,解开麦梱,用木叉把麦子抖散,要多抖,细细抖。目的是散开麦子,便于通风和晒透,摊成25~30公分厚。碾麦需要好天气,烈日炎炎最好,晒好了就容易碾。摊好后晒两小时左右。
第二道工序是翻场,也是用大木叉把摊好的麦子翻个底朝天,目的是让下面也能晒干。摊场、翻场需要二十人左右,依次排一行从一边向后退,直至翻完。再晒两小时,就可以碾场了。
碾场一般是年龄大的老汉来干,叫捉场,活不重,要长时间站着操作。碾场工具是一个大碌碡,圆柱型天然石头雕成,圆柱两面中心各嵌有一个铸铁凹槽,一个木框中间凸形铁棒卡在凹槽上,定期涂些清油来润滑。用一头牛来拉着碌碡滚动碾麦子。捉场老汉站中间,用绳子牵着牛,让牛一圈一圈拉着碌碡转,八十年代后期,碾麦改用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再后来用30或50型拖拉机做为动力来碾麦。碌碡变成了用水泥、沙子、石子现浇的大型圆柱体,速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90年代,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联合收割机在地里开过去,麦子、麦杆分离,人在地头用袋子装麦子拉回即可,从此结束几千年传统的收麦模式。
碾场用的时间长,毕竟牛走的慢,捉场老汉一手拉着牛僵绳,一手拿着鞭子,不时的甩鞭子,赶牛让牛走快点,碾一场麦子得二小时左右。一个大场分成4~6个小碾麦场。
碾场的时候就是大家休息的时候,各自找阴凉处,男男女女有的扎堆谝闲,情人、小两口可以在转角处腻歪。男人不准吸烟,进入麦场,一律不准带火柴,收麦期间,防火是大事。
碾好后要翻场,大家一字排开,用叉把麦秸下面翻到上面。翻的过程要抖一抖,抖的目的是让麦粒落到下面,翻场很快,一般二十分钟左右,翻好后继续碾,一般翻两次。
接下来就要起场了,起场是把碾好的麦秸、麦子分离,碾好的麦秆都碾扁了,叫麦间,麦间放一处,麦子放一处。起场用大木叉把麦间在空中抖抖,少插一点,多抖一抖,避免麦粒裹在麦间里,把麦间整理成一堆一堆,用大木推车把麦间拉走。
大推车是青壮男劳力操作,插的时候,速度要快,到麦间堆跟前,一头要低,这样一下子就把麦堆插到车上,木推车有两个木轮子,直径25公分左右,所以推车不高,操作的时候要腰猫下。
麦间此时就要形成一个大麦草垛子,麦垛位置选择在地形较高处,确保下雨不能积水,麦间垛子是生产队里一年牛、驴、骡马的主粮,所以要保护好,不能发霉,麦草垛由有技术的男劳力操作,叫驳麦间际子。先由两个青壮男劳力负责把麦间搭上去,麦间垛高度到三米左右的时候就要搭一个平台,二传一下,驳麦间的人要把搭上去的麦间一叉一叉均匀放到设计好的形状的各个地方,确保均匀,形状完好,一般顶部是屋顶形状,便于雨水分流,若技术不好,不是歪了,就是到中途会倒掉。所以原始的劳动中蕴含着很多技巧。
再用木叉把麦间拾一遍,尽量拾干净,以便下道工序好干活。
下面就要把胜利果实集中起来了,有拿扫帚扫的,男的用木拥板拥到中间位置,若麦子厚一个人费劲,另外一个人用绳子拉住拥板底部铁环在前面拉,还有用刮板刮的,几十个人的场面,各有分工,大家争先恐后,说说笑笑,场面热闹。
扇场是把集中到一起的麦子、麦壳混合物用木扇车,有的地方叫风车进行分离。大扇车是木头制造,好几层木头,上面铆了好多土钉子,确保扇车坚固密闭不透风。扇车是一个人不停搅动,中途几个人轮换,带动风叶产生风力,二个搭场的,一边一个。
搭场是用木锨把麦粒混合物送到摇场的簸萁里,摇场的坐在扇车上面,两个大腿夹住簸萁的两边,有规律的摆动簸萁,让麦子混合物均匀地摇下去,风车风力把麦粒、麦壳、麦栉杂物分离出来,麦子就可以装起来上称入库了。天气好了要经过晾晒、交公粮、分给社员,分粮数量是按户、按劳动值(工分)综合考量。
整个麦收期间需要两个月左右,麦收期间每个生产队统一设厨房,吃饭时间用自家碗、盆去领饭,一天两顿饭,以稀饭、馍、菜、面条为主,中途改善一下生活,杀一个猪,炸油饼、烩菜,烩菜里的肉片真香。生产队设队长一人,会计一人,出纳兼仓库保管一人,农具保管一人。
麦收是一场战役,统一上下工,队长调配劳力,分配岗位,会计记工分。人人团结一致,听从指挥,任劳任怨,气氛活跃热闹。
麦收结束后,晋东南有个风俗,新女婿去丈人家,丈母娘摊煎馍(饼)、烙厚算(油层馍)召待女婿,叫做走麦袙。
现在是5G时代,智能生活已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的先人就是在原始的劳动中,一步一步创造了今天的进步。
作者/来源:视点陕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