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5131651.html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但是,这位望帝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趁着灵治水的功夫,与其妻通,不过好在,他及时醒悟过来了,望帝“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这就是望帝杜宇与杜鹃鸟之间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杜宇是因为羞惭自己失德,所以才主动禅位的。除此之外,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元代陶宗仪的《说郛》中,也都各自引用了一些文章,诉说了一个与杨雄所说差不多的故事,虽然文句有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治水”、“禅位”这样的内容。只是,对于望帝为何会禅位,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望帝“积百余岁”,觉得自己年老,遂禅位;有的说是因为他做了失德之事,但是有所悔过,心甘情愿地自行禅位;也有的说是因为臣子篡夺他的王位,将其放逐山中,或者是他自行仓促逃往山中避难。但是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看,这望帝都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他扼腕哀痛的君王,所以,当蜀地的老百姓听见了杜鹃的哀鸣之后,便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望帝联系在了一起。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用凤凰来比喻百鸟之王,而现在,杜宇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落民间,化身为一只小鸟,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从中来呢。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让人更加理解,这只鸟儿为什么在诗词中总是那么悲悲切切的了。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鸟儿又会叫“杜鹃”呢,它的名字叫“杜宇”,这很好理解,因为传说中那位君王的名字叫做“杜宇”,叫“布谷鸟”,我也能理解,因为与这鸟儿的叫声相似,同时,人们还认为它的鸣叫与催促播撒谷种有关,所以,才会叫“布谷鸟”。那么,“杜鹃”呢,它又是如何与杜鹃花扯上关系,共用一个名字的呢?我一直都对此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唐代诗人的一首诗歌后,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首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据说,杜鹃鸟的嘴巴是红颜色的,估计与杜鹃花的颜色有相似之处吧,于是,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将它和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那杜鹃花之所以如此红艳,是因为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在了上面。想来也是,如果再与那位名叫杜宇的古代君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更有一种凄婉悲凉的感觉了。那杜宇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滴血,呕心沥血,浸染了花儿,才有了杜鹃花这般摄人魂魄的嫣红啊。想来,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在我看来,这只小小的杜鹃鸟,它是从神话传说中飞来的,又飞入了诗词丛中去。虽然,它比不上传说中与日神为伍的金乌那么神秘,也没有那瑶池王母的青鸟那么高贵,但是,它绝对是所有鸟儿中最浪漫,最具有诗意的一个,谁让它飞入了诗词丛中去的呢。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