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繁衍 >> 东风乍起,惊蛰时至,漫谈天文地理
透过窗,树枝摇动,知道风来了。扰万物者莫过于此,沉睡的大地被它唤醒了,与此同时被唤醒还有这天地之间的生灵。“草长莺飞二月天”,顺应天时,一派欣欣向荣。人作为万物之长,在这自然变化之中,已经总结出来一套历经沧桑的智慧体系——二十四节气。
大地始春然而,年代久远,文字晦涩,使得人们渐渐地忘了这套体系的作用。社会节奏过快,快餐文化流行。已经让这套价值连城的宝贝,蒙尘久矣。祖宗之宝,我辈不敢轻弃。日用之间,百姓不知其几。
当下,正直惊蛰,时令当至,让我们走进尘封的历史大门,去探索常用的节气知识——惊蛰。
(一)惊蛰的来历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对地球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划分的。惊蛰是二月节气中的节。在春三月中,二月排行第二,故又称仲春。在这个月中,当拂晓之时,建星出现在斗宿附近;日中正午之际,太阳出现在奎宿边;黄昏之初,弧星又在井宿之旁。这时就到了惊蛰。可以说惊蛰,是先民通过观察宇宙天体的运行轨迹所定出的。
宇宙天体而之所以定名为惊蛰,又有一段公案。汉代之前,惊蛰都被称之为启蛰,而后因为要避皇帝刘启的名讳,故而又改为惊蛰。那么,这两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蛰这里是发蛰的意思,就是惊醒。天地之间,万物都是从最开始的震动产生的。而自然界的震动就是雷。二月无雷,何以用之?这里的雷,是比喻,是告诉大家,在二月的时候,天地间会发出声响,产生震动,就像雷震动天地一样。那么,在二月到底是什么震动乾坤呢?答案是风。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的。春风一来万物复苏,那是她温柔的一面;呼啸而过,天地发陈,摧枯拉朽般,将旧貌换新颜,这是她霸道的一面。所以,春天里震动万物的是风。
春风拂过风穿过山谷,透过树林,渗透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天气渐渐下沉,地气开始上涌,天地之气,阴阳之力,在自然中交融后的结果。这时的万物都被惊醒了,蛰藏了一个冬天的活力,就这样要开始施展了。
(二)惊蛰的变化
积蓄了一冬的阳气,终于在春风的扰动下,开始生发了。天地万物感受到这股活力后,又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呢?先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动物的变化,将惊蛰后的十五天,分成三组,每五天为一候。
·一候——桃始华
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在最初五天的时候,地气涌动,从土中缓缓向天地之间散发,最先感受到地气的植物是桃树。桃树乃感五行之精而生,对地气的变化相当敏感。地气升腾,桃树即感。一股生命的活力,促使着树木新陈代谢。树干变得柔软,树皮变得细嫩,树枝上渐渐地鼓起了花苞。在天气下沉与升腾地气交接之际,桃花感这股氤氲之气,自然而然地开了。于是,惊蛰后桃花开始逐一地绽放。
桃花灼灼·二候——仓庚鸣
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仓庚是清新的意思,也是黄鹂鸟的别称。天地阴阳之气,在天地间融化,黄鹂感受到这股春天清新的活力,发出来悦耳清脆的鸣叫。天本为玄色,地自是黄色。天玄地黄,黄鹂之翅亦是玄色为边翼,继而为黄,象征着天地之气。外有所相,内有所感,故而黄鹂能感天地之气。清新之气,必有清脆之音,所以此时的黄鹂鸣声更为悦耳。
燕语莺啼·三候——鹰化为鸠
鹰者,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鹰,是鸷鸟。鸷鸟是凶猛飞禽的总称,也就是鹞鸇一类。而鸠就是今日之布谷鸟。那么,凶猛的飞禽是怎么变成布谷鸟的呢?仲春之时,树林里的草木渐渐茂盛,然而此时鸷鸟的口啄还尚柔软,不能捕捉鸟类,因此只能瞪着眼睛,听着耳畔的仓庚鸣叫,忍饥挨饿的样子,故而化为尸鸠,看着就像布谷鸟似的。
呆若尸鸠(三)惊蛰对人的影响
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助生气也。
惊蛰,是万物生发的开始,故而重在一个养字上,何为养春之阳气。其奥秘在于毋怒,毋杀。
怒者,体内阳气大动,逆行而上,严重者,可致其昏厥。春季又是阳气勃发之时,惊蛰之后更是大动而特动。毋怒就是涵养阳气之法,亦是顺应天地之时令。
生机勃勃毋杀,春三月,万物复苏,天地间充斥着一股氤氲之气,此气乃涵养万物,使其万物更迭。故春之性,乃为大生也。顺之,为顺应天时,故毋杀为养生之二。
惊蛰,这一时令,让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让万物从昏沉中清明,让天地在生机里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