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生活环境 >> 说明文考点总结与真题演练
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巍巍中山陵》
(2)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3)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4)不少说明文会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总说部分,就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后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个布局以及局部的安排都突出了这个特点。
(5)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如何概括文意、段意并提取信息
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概括段意提取信息类解决办法:概括类、定义类。
1.概括类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①随着淡水储量的减少,海水淡化技术已从沙漠地带走向城市。
②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大规模淡化海水来获取饮用水这一方法一直为少数富裕而又缺水的沙漠地带国家所有。而现在,情况却在发生变化,就在最近几周,两个气候温和的城市——伦敦和中国天津——均宣布了建立大型海水淡化厂的计划。
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萤火虫那美丽的闪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个发光器。这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表皮三个部分组成。发出的光是由呼吸时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它不会产生热。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矿灯,用在矿井里。因为矿井里有瓦斯,达到一定浓度,遇到一定热量就会爆炸,这种灯不发热,所以使用安全。科学家们还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制成生物探测器,把它发射到其它星球表面,去探测那里是否有生命存在。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说明文字的中心意思
2.定义类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
请根据文意,用一句话给“雾”下定义。
雾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现象。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要了解一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呢,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首先要搞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后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中理清文章的顺序。
事物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或现象。(抽象)
事理说明文:说明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包括一种景观。(看得见,摸得着)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2)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的。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几种: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原因到结果;
从特点到用途;
从整体到部分;
从概括到具体;
从主要到次要。
下列文段分别是什么说明顺序?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方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勒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本段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
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判断说明方法和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苏州园林》
答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2、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
——《死海不死》
答: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使说明内容准确化)
3、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答: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4、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
答: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桥比作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使说明生动、形象)
说明语言的特点
l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平时、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①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
★注意约数与确数(使用时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是否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
②语言的平实性。
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
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语言按风格分,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即: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分为: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准确严密、简明平实
(3)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1、解释词语意思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表态:不能替换;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答:
②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③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问:将文中划线的“亟待”一词改成“需要”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④“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
⑤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⑥“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