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王兰芳美丽的节日

发布时间:2023/2/18 10:41:59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美丽的节日文/王兰芳

今天正月十六,真正意义上的年过完了。医院的门口又是络绎不绝的病患,大街上的车又多起来了,各种店铺又忙起来了。年就像一阵涌来的浪潮,澎湃过后,又归于平静。

日子就是在这样一年一年的祈盼中悄然而逝,我们也在这一年一年的期盼里长大成熟变老以至逝去。节日的装扮还在,节日的喜气也还在,路边行走,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节日,我们的生活才拥有了温度和色彩。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笔下的除夕跟咱们一样。看啊,年三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了,大红对联高高贴起来了,五彩的窗花喜气贴上窗户上了。听啊,年三十的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的欢声笑语,听哦,嗑瓜子吃年货看春晚汇报一年的生活的吵吵闹闹的喜庆之声,好有年味的除夕之夜,一家人要一起守岁,跨年!

“爆竹一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你看,大年初一的新衣穿起来美美哒,美好的祝福问起来乐乐哒,美丽的笑容绽放出来甜甜哒。大家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相问候,互相祝福,互相祈愿。辛苦奔波一年,就为这一天穿着新衣拜大年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眼里笔下的元宵节跟我们现在一样热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起来:耍龙灯,逗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拜社火,唱大戏,拜完年的人们开始欢闹起来,祈盼新的一年的纳福招财,也欢欢喜喜庆祝年节的结束,踏上新的一年奋斗的起点。

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二来了。二月二称为龙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风十里,惠风和畅。在这样美丽的时节,上巳节来了。据记载,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春浴日、女儿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谓之“上巳”。“上巳”《周礼》:“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于是在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成为最重要的节日,这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想当年,王羲之他们就是庆祝的这个日子:群贤毕至,流觞曲水,一俯一仰,皆暢叙幽情,于是有了传诵古今的《兰亭集序》。

天朗气清,杨柳依依。于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结伴而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纯朴而崇尚节义忠烈的古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不动烟火,为的是纪念绵山被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子推。

之后,4月4日或5日,就是清明节。气清景明,谓之清明。万物皆显,吐故纳新,生机盎然,布谷鸟翻飞,这即是清明时节景象。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这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文化传统节日。当然也可以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可以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喜爱之情。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用这样的诗句抒写着端午的情怀。五月端午,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用这种方式祭奠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表达着对自然的崇敬。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易经》九五爻:“飞龙在天”。古人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以及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端午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古人殷尧藩在中元节也有着自己的感怀。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绝唱表达着中秋节的良好祝愿。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个约定让我们觉得在金秋九月,这是多么浪漫的约会。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赏菊祈寿等习俗。上古时代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这是一首关于寒衣节的诗表达着对逝去至亲的深切缅怀。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这是宋代诗人赵万年在抗胡人的生死征战缝隙中看见腊八粥生发的慨叹。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这是文天祥在人生末路时看到的人间景象。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因小年的主要活动——祭灶是在晚上进行,所以也称“小年夜”、“小年晚”。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小年也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家庭宴饮,燃放鞭炮,其活动类似过大年,只是不出门拜贺。宋代以来,祭祀灶神逐渐成为过小年的主要活动内容沿袭至今。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

在一个一个的节日中,一年的时光飞逝而去。在每个节日里,我们的纯朴先民表达着对天地神灵祖先的敬畏,对幸福美好的祈盼。每一个节日,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敬拜,还是一种对未来的祈盼。这些节日里,有这彩虹一般的色彩,甚至包括黑色白色,他们用颜色表达着心情,表达着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节日,我们的日子不但不枯燥干瘪,反而变得有温度有色彩有活力。那个时候,物质并不富有,但他们的精神是富足而饱满的。

笔到这里,一种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的文化里有着温暖的温度,有着斑斓的色彩,这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生命力!我们的文化之河就这样缓缓地流淌着,有了我们华夏子孙一代一代的承继,我们的文化或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并泽被后世,我们的节日才能那样鲜活而有生气,我们的庸常日子才那样的美丽温情而富有生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3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