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生活环境 >> 一根抻了千年的鄂东油面极目新闻
楚天都市报记者董淑健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通讯员徐桂松
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坳里,有个住了5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罗田县凤山镇六十石村,该村四面环山,竹影摇曳,流水潺潺,古树苍苍。村里生长着许多百年老树,其中有一棵树龄长达余年的枫香,仍旧枝繁叶茂,树冠可达半亩。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村。布谷鸟清脆的叫声不时传来,让小山村显得更加幽静。正在开花吐蕊的板栗树,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柿子树上已经结出了莲子米大小的青涩的小柿子。
75岁的非遗传承人张昌满坐在自家小院的长条凳上,胸前抵着一个装满面条的大盆,盆的另一侧摆着两根一尺来长的小竹竿,固定在面盆边木架的眼孔上,油面师傅们把这两根相距半尺左右的竹竿叫“筷子”。张昌满两手熟练地将长长的面条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交替往筷子上缠,就像乐师演奏着和谐的乐曲,盆里的面条如小溪般缓缓倒流,一会儿功夫就将两根筷子缠满,如瀑布倒悬在空中,张昌满将这挂面条的一端抵在盆沿,另一端举起来连抻两下,面条变长变细,由手指般粗细变成筷子般粗细,长度则达到一尺半,张昌满连面带筷子一起放入一个特制的长条型木柜。放在木柜里的这些面至少要醒两个小时。
张昌满说,刚才这个环节,是鄂东手工油面制作的5个步骤中的第三环——上筷子。油面制作需要和面、盘条、上筷子、分条、装箱5个步骤。
鄂东一带制作手工油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油面是面粉与水、食盐、菜籽油的完美结合,油面中只能加水、盐和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加,一加味道就变了。张昌满说,小麦是所有的粮食作物中唯一一种经历过完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作物,鄂东一带的人认为,对面粉这样一种原产地在中国、养育了中国人数千年的作物,最好的表达就是做成油面,只有做成油面才能让面粉的价值最大化,其他的都是浪费。做的过程要像宗教信徒那样虔诚地遵守着5个步骤,5个步骤、一天时间,一袋面粉就变成一箱码放整齐的油面。
六十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油面,45岁的瞿志飞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将5个步骤的每一个动作一气呵成、分毫不差地默演下来。他认为,制作一把精致的好油面还需要好天气、好环境的配合。六十石村所在的这个小山坳有很好的“小气候”,能将和风丽日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选定了好日子,工匠们通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开始5个步骤中的第一个步骤——和面。面要和很多次、用很多力气才能和好,仿佛吸足了人的力气才筋道。面粉与清水、盐、油按一定比例和在一起,经反复多次揉搓,揉一会儿还要“醒”几次,直到面糊均匀、细腻而又柔和光滑,稍有不慎油面口感就会变差。盘条要连盘3次,盘一次还要醒一次,终于把一大盆面均匀地盘成手指般粗细。盘到第三遍时就将这些初步揉好的面分成一盆盆,再放到大盆里醒两个小时,便开始上筷子了。
第四个步骤就是先将两米高、七八米长的晾面架放到阳光下、通风处,再将木柜内挂满了醒好的面条的筷子两根一组地取出,一根筷子插到晾架上面的小孔里,将面条抻拉成长约厘米的细长的丝条后,另一根则插于下面的小孔。面条风干75%后,进行第一次分条,先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第二次分条后,再在阳光下晒,约干到九成即可装箱了。
装箱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对外行人来说,晒得嘎嘣脆且细如丝线的油面一碰就断,光从晾架上取下来就不容易,何况还要从中间折断并整齐地码放到面箱中。做了几十年油面的瞿师傅将晾架上收下来的面稍一比划,便果断地用力一折,一把面齐刷刷地从中间折断,不仅两头一般长,且连一点碎碴都没有,令人叹为观止。
瞿师傅说,油面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奢侈品,普通人家只有过年、女人生孩子或者老人做寿时才能吃上一大碗,平时是很难吃到的。当地人走亲戚拜年时带两把油面、一块腊肉就是非常有面子的礼物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小麦种得少,产量低,另一方面也因为油面制作过程复杂、技术含量较高。而且油面一年中只有每年的秋季到春节过后这半年能做,其他时间要么太热,要么太湿,都做不好油面。
据瞿师傅介绍,今年疫情过后,当地政府官员直播带货,有千年历史的鄂东油面一时成了“网红”,引得许多网友追捧,六十石村的师傅们接了大量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