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清明节,赏析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

发布时间:2023/1/23 0:31:56   

#清明#

《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元稹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译文

清明向着晚霞,才肯展露绝代风华;山泉映着华光,才懂得清明的意蕴。

柳絮漫天飞舞;梧桐陆续放花。

鴽鸟的叫声里,似乎知道田鼠的变化;看彩虹的影子,好像一直指向天涯。

已识别出风云的美意;哪用愁布谷鸟来了,收成不好而赊账。

注释

1.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2.山渌[lù]:山间清泉。

3.飞絮:像棉絮一般飘飞的柳树种子。

4.鴽[rú]声:古书上指鹌鹑类小鸟发出的声音。

5.化鼠:田鼠的变化。清明一到,田鼠就因天热躲进洞穴。

6.虹影:彩虹的影子。

7.雨谷:指布谷鸟。

8.赊: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

赏析

何谓清明?清代光绪年间的《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中这样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在唐代以前,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唐代以后,清明节才独立并兴起。

清明,因杜牧的一首《清明》诗,被后人视为诗人的节日。人们常常通过举办“清明诗会”,来表达对于清明节日的喜爱。

清明二字,自有“风清气明”之意。喻指风清朗起来了,天空澄明起来了,大地视野开阔起来了。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至,应该无时无刻,诗人独言黄昏,可谓别有匠心。

首联,“向晚”二字,点出诗人对清明时节独特的审美感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黄昏降临,凉风微起,精神也为之一振。清明前一阵寒流,让江南大地又仿佛回到冬日。及至清明一过,黄昏,也就没那么微凉。

向晚云霞,映红天空,一切都极富诗意。

走出家门,步入山林,山泉映着华光,“哗哗”地流淌,此时才明白“清明”二字的意蕴。

颔联,“杨柳”对“梧桐”,“飞絮”对“放花”,道出清明时节的物候景象。

《逸周书》说:清明之日,“桐始华”。

杨柳飞絮,白桐放花,这两种自然界的树木,成为清明重要的物候标识。

自古以来,关于柳絮诗很多。

白居易笔下的《柳絮》,能将人头发染白: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

刘禹锡笔下的《柳絮》,好似一场大雪: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女诗人薛涛笔下的《柳絮》,成了一个负心汉: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浪漫的柳絮,固然自作多情,却濛濛扑人眼,轻盈妩媚,令人柔情款款,心有所动。

与之相对应的梧桐,不再是一个愁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而变得清秀可爱。

白梧桐花,是春日里开得较晚的。它不与百花争艳,高高的,幽幽地,恬淡的,在一角静静绽放。也正因它晚开,人们才觉得它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写到这里,本以为会宕开一笔写爱情。但为完成清明物候描写,诗人又折回主题。而梧桐花,就这样种在诗人心里,等待下一次开花,最终酿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凄美诗句。

颈联,诗人将目光转移到“田鼠化鴽”和“虹始见”这两种物候上来。

在鴽鸟的叫声里,田鼠因天热,也开始躲进洞穴纳凉。

万物呈现出一种生发之气。

此时,小鸟和田鼠,人们都是不能捕杀的。不光光是这两种小动物,一切小动物,在春天都不要捕杀。因为春天是“生而勿杀,赏而勿罚”的季节。一旦动了杀气,于其自身身体有很大损耗。从《黄帝内经》角度看,无益于养生之道。

诗人这样描写,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一种喜爱。

树上叫的,地上跑的,天上呢?

哦,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好像在指向天涯。这天涯的尽头,会不会就是时间的家呢。

至此,诗人才道出“向晚”明的独特魅力。

尾联,通过观察清明时节的天象,诗人也仿佛变成了天文大师,高兴地掐指一算:布谷鸟飞来时,一定会有个好收成。到时,百姓们就不要赊粮了。

万物自在、百姓安居,这样的清明,才算是最完美的。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9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