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谷雨花谢花飞春色暮,莫负春光莫感伤

发布时间:2023/6/12 17:08:06   

#二十四节气谷雨#

“鸣鸠语燕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这是明代刘基《春日杂兴》中的诗句。乍暖还寒、忽冷忽热中,感觉还没尽情欣赏这春天的美丽,却已经到了暮春之月这花谢花飞的谷雨节气。对于多愁善感的人而言,这是一个落红满地,花期落幕,青春苦短,流水无情的伤感时节。

《红楼梦》中的一曲《葬花吟》,把这种伤感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葬花的行为艺术更是感染了几乎所有的人,观之者无不动容,不由勾起人怜香惜玉的儿女情怀。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一过,就已经是“四间四月芳菲尽”了。从现代天文意义上讲,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当地球到达黄经30°时,即为谷雨时分,谷雨之分所在的这一天为谷雨日,而谷雨日及其后的共约15天的时间,即均属谷雨节气。

季春之月的两个节气分别为清明和谷雨,其中清明为节,谷雨为气。“气”亦称为“中气”,在月中。也就是说,季春之月就是谷雨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谷雨于每年公历的4月19日~21日交节。从传统意义上讲,谷雨之日,斗指正东偏南的所谓辰正之处,五行属木而将转化为火,万物毕出,春气将尽。《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谷雨何以得名?《群芳谱》云:“谷雨,谷得雨而生也。”《通纬·孝经援神契》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作物初稼,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雨水及时而充足,作物的禾苗才能茁壮成长,为将来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春雨贵如油”也。

谷雨之得名,还有一种传说。相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就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造字,是远古文化史中最辉煌的一笔,使古人的文明程度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这正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及时雨啊!笔者窃以为,这场“雨”就象是暮春时节的一场好雨,让幼小的百谷之禾得到了滋养,从而茁壮成长,为将来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甘霖就相当于是直接下了一场粟谷,故曰“天雨粟”。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就把暮春之月的中气称为“谷雨”。仓颉墓在他的家乡——陕西省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

谷雨分为三候,曰: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简单地说,传统认为,一候萍始生就是说谷雨后气温持续回升且稳定,不会再有倒春寒的天气,于是水面开始有浮萍生长。接着到第二候时,便常听见布谷鸟扇动着翅膀鸣叫着,象在提醒着农人要加紧播种了。到第三候时,桑树上常见到戴胜鸟的身影。

鸣鸠拂其羽,难道真是布谷鸟催促农人加紧耕种吗?当然不是,布谷鸟又不是地主,怎么会关心耕种的事呢?“鸣鸠拂其羽”应该是布谷鸟求偶的行为。暮春时节,布谷鸟换上了新羽,也到了求偶的盛期。布谷鸟抖动着新换的羽毛,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向异性不停地夸耀着自己的帅气。而这个时候,正是耕种之事已接近尾声,农人需抓紧时间毕耕的谷雨时节,故人们诙谐地说这是鸣鸠在催耕,并形象地称鸣鸠为“布谷鸟”或“催耕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得极有意思:“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鸣,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这里的“鹰所化者”是指惊蛰第三候所谓的“鹰化为鸠”,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鹰是一种猛禽,由于换羽毛秃失去了战斗力,变得象鸠一样,但鸠却永远不会变得象鹰一样,它就是一只布谷鸟而已。

谷雨时节,正是布谷鸟卖弄羽毛,谈情说爱的时候,这是由气候决定的自然现象,故谓“鸣鸠拂其语”乃是“气使然也”。农业讲究不误农时,农家应时而种,百谷应时而生,一刻也不要耽误,一刻也耽误不起。故智慧幽默的古代贤人把“鸣鸠拂其羽”赋予了文化意义,谓其在催耕,故谓“鸣鸠拂其羽”乃是“趋农急矣”。无论是“气使然也”的自然属性,还是“趋农急矣”的文化意义,都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农时,莫待春归去,秋后空怅然。

戴胜降于桑怎么会成为一种标志性物候呢?戴胜是一种候鸟,每年春夏之季从南方飞来并繁殖后代。戴胜鸟羽色华丽,头顶一丛时张时合的羽冠,与中国古代汉族妇女头上佩戴的花形头饰“华胜”十分相似,因此得名曰“戴胜”。

戴胜长着一张近乎6厘米长的尖嘴,模样象啄木鸟一样,但却不在树上啄食虫子,而是在田地里漫步觅食,它的长嘴就象是一台微型挖掘机,能够轻易地挖出地面下的虫子。所以人们平常见到戴胜,一般是在地面,而不是在树上。

戴胜的繁殖期在4~6月份,在繁殖期,戴胜会寻找树上的空洞来做窝繁殖,并会分泌一种带臭味的体脂来驱赶别的动物,以保护自己和孩子,故又得名“臭姑鸪”。而4~5月份,也是桑树的花期。桑树的花期正好在戴胜的繁殖期内,戴胜在繁殖期常在树上活动,喂食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人把繁殖期的戴胜和花期的桑树结合起来,用这两种物候来代表谷雨节气的第三候,谓之“戴胜降于桑”。

“戴胜降于桑”,这是一种画面感十足的艺术性表述。实际上,谷雨第三候时,并不一定非要见到桑树上降落下戴胜,也并不一定非要见到戴胜在桑树上做巢育雏,无论什么树,只要有树洞,都会是戴胜营巢作乳的选择。

谷雨节气,最值得一提的活动就是赏牡丹。“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延千年。东晋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里,已经出现了赏牡丹的场景。“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的《爱莲说》就说明了自唐代以来,牡丹就已成为了唐人最喜爱的花。牡丹在唐代就已经是“国花”了,被宫廷尊为“百花之首”。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领衔群芳的牡丹正是在暮春时节绚烂绽放的,春天越是逼近离场的那一刻,牡丹越是开得灿烂。牡丹花雍容华贵,美得让人震撼、陶醉,无限回味。在暮春里,她舒展着,绚丽着,奉献并享受着生命之春最绚丽的时刻!“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最能表现牡丹的富贵之气。牡丹花瓣上泛着的红晕,恰似贵妃醉酒后的面庞;而隐隐传来的脉脉芳香,仿佛是从王母瑶池飘来的天外异香。有贵妃之雍容国色,有世外之迷人天香,所以“国色天香”就成了牡丹的专用语和绝世美人的代名词。

“唯有牡丹争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暮春谷雨节气,残红尽落之季,却是牡丹出场,惊现雍容之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尚时慕容的人们怎会错过这盛世繁华,于是满城的人们纷纷出动来大饱眼福。白居易有首长诗叫《牡丹芳》也曾这样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人们欣赏牡丹的兴致可想而知是多么高涨啊!在这国色天香的花丛中,哪里还有暮春伤春尽的叹息?只有对美好年华的极其热烈的赞颂。

惜春莫伤春。虽然青春不永驻,繁华过后是平淡,然而春华秋实,人间大道是沧桑。春是美丽的盛期,也是生命的初度,美丽是短暂的,生命却是长远的,生命的意义更在于长远,而且是多元的。莫负春光,就是人生精彩一刻。而莫负春光最华美的高潮,就在这谷雨时节。对春光最好的珍惜,就是让生命的美丽尽情绽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8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