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天敌 >> 清明数学分割产生的时间节点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来区分一下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清明节”两个概念。
节气“清明”与节日“清明节”节气“清明”只是一个时间提示。古人把一年天平均划分出了24个时间节点,称为24节气,如果把立春排在第一,那么清明就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清明节,指的是被赋予了人文意义的时间仪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提示,在这一天,还要举行一些由人所规定的,与时间本身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民俗活动,比如扫墓、祭祖、踏青、戴柳之类。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演变为民间节日的节气。
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合一,充分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时序的流转中,隐藏着大自然奇妙的韵律:春天被“惊蛰”叫醒,夏天在“芒种”中饱满,“白露”催红了秋天的枫叶,“大雪”给冬天裹上银装。
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秘密,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地融汇,体现了中华先民看待时间、自然、生活的独特视角。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节气“清明”作为时间节点,是如何被发明的。比如,一年为什么要分成24节气,而不是25节气,或者26节气?前历法时代的古人要从事渔猎或农事活动,一定要掌握季节的更替,大雁南飞意味着冬天的来临,燕子归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布谷鸟叫了就得播种,其它如杨柳发芽、桃李花开,都预示着气候的变化,提醒人们下一步该做什么。如《淮南子·主术》:“蛤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昴中则收敛蓄积,伐薪木。”意思是说蛤蟆叫了,燕子来了,该去修整道路了;树木落叶的时候,就得准备伐木了。
但是,由于南北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个地方的物候并不完全一样,如果仅以物候来确认时间,许多时候人们就无法进行时间交流。比如,祝英台叫梁山伯桃花开时到她家去提亲,结果,梁山伯家的桃花开得太迟,等他赶到祝家时,祝英台已经许给了马文才,于是,梁山伯被活活气死了。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必须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时间参照系统。古人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星象来认识季节变化。比如,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改变时,季节也随之发生变化,斗柄指向四个不同的方向,则分别对应着一年的四个季节。
更精确的测量来自对日影的记录。炎热的夏季,总是白天长黑夜短,可是到了寒冷的冬季,却是白天短黑夜长。冬天,正午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也正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那一天,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冬至;相反,夏天,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也正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那一天,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夏至。从冬至到夏至的转换中,有一天的白天与黑夜一样长,人们把它叫做春分;从夏至到冬至的转换中,也有一天是白天与黑夜一样长,人们把它叫做秋分。而春分、秋分正好卡在冬至和夏至的正中间。
据竺可桢考证,《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二至”“二分”的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四个节气。由上述节气的测定方法可知,节气的确认,是直接依据对日影的测量,也即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相关,所以说,节气是一种太阳历,也即我们俗话所说的“阳历”。
“至”和“分”之间大约间隔90天,把这四个90天一分为二,于是在二至二分的中间又分出了四个“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比如,在春分和夏至的中间点上这一天,就叫立夏。这样,总共就有了八个节气。这时,相邻两个节气之间大约间隔是45天。
这就有点麻烦了,45天不好再平分。如果是44天就好办多了,再平分,可以拆成16个节气,平均间隔22天,还可再平分,拆成32节气,平均间隔11天。可现在的实际间隔是45天,那怎么办呢?没法平分,只好三分。于是在春分和立夏之间又分出了“清明”和“谷雨”。这时,相邻两个节气之间,大约间隔15天。15天还可以再分为三个5天,每5天为“一候”,5是质数,不能再分了。所以,中国古代的太阳历中,“候”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节气是一种太阳历,是通过二生四,四生八,八生二十四的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节点,清明就是这些节点中的一个。
上面我们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我们祖先却是经历了数千年才找到这一步的。等到24节气全部安排妥当的时候,时间已经指向了汉代。现存最早记录“清明”节气的是《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意思是说,春分之后15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在乙这个位置的时候,就是清明到了。
那为什么这一天要叫“清明”而不是别的名字呢?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记录了一本已经失传的《岁时百问》上的一句话:“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三统历》也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可见,古人是把清明当作清洁、明亮的简称。这真是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
来源网络
图片网络审校郑雪编辑黄海燕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只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热门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研究与发展30年图鉴
★数学,是什么?——央视数学大片《被数学选中的人》全集推荐
★为什么孩子总是读不懂数学题?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有怎样的奇妙反应?
★7部超赞自然纪录片,让孩子足不出户看到地球的“真实面目”!
★你还在相信心脏是心形的?其实心脏是个莫比乌斯环
★一枚薯片背后隐藏的美妙的二次曲面
新世纪小学数学——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