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探访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发布时间:2023/2/28 1:21:02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编者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色生态,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从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

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如何建设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村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即日起,本刊开设《最美村寨万里行——探访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系列报道》专栏,通过记者实地探访,以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贵州35个生态文化示范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

第四站,记者走进黔西县红林彝族苗族乡雷响孔村,该村于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人均年收入元。

燕群翩飞仙人洞,

红腹锦鸡匿山林。

果园枝头喜鹊绕,

烤烟田里布谷声。

泉水叮咚子规啼。

——题记

(一)还林于鸟

青翠小山一绕,乡间道路弯延。李方新的家门外,苹果园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几只喜鹊叽叽喳喳,绕着亮闪闪的树叶子飞来飞去。

“我们村的鸟多着呢!”操着黔西方言,雷响孔村的村主任李方新咧着嘴笑,两边脸颊被四月的太阳晒得通红。

树多人善鸟做客。但在雷响孔村,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并非历来如此。

这个位于黔西县西北角,与百里杜鹃风景区临近的小村寨,大小6平方公里,住着彝族、苗族、满族、汉族四族千余人,有着上百年的聚居历史。

雷响孔村的满族人民欢庆颁金节

多年来,村民们与自然共守共居。从伐树生火到还林于鸟,走过了长长的交谊路。

“以前不懂树和植物少了有什么关系,只晓得拿来烧柴。”付天祥是雷响孔村的老支书,在村里生活里66年。多数村民和他一样,取材山林出于无意识,也就谈不上保护自然,直到自然灾害降临村寨才发生改变。

年以前,李方新对雨季总是忧心忡忡。一场大雨意味着一次山洪或泥石流,对地里的庄稼和村里的水质破坏极大。而早年的雷响孔村,山上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和黄沙,一年至少有两次灾祸来临。

眼睁睁看着庄稼没了,水变浑了,大家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当政府号召退耕还林时,没一个人说“不”字,或偷个懒。

“大家都扛着锄头上山,分小组包片,你这个山头,我那片坡地,一下子种了3-4千亩。”李方新回忆,村子退耕从年起,由政府出资买树苗,村干部和党员带领大伙儿义务种树,总共持续了3年。

退耕还林后的坡地

将近20年过去,遍地的柳杉、青松在雷响孔村郁郁生长,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即使行走在乡间小道,也仿佛置身于林荫之中。

远处沟谷松林,传来阵阵鸟鸣。李方新说,那里栖息着羽色鲜亮的红腹锦鸡,最喜以花果为食。

(二)鸟颂丰收

雷响孔村是烤烟种植的大村,余亩耕地上,有近二分之一的土地都种上了烤烟。

每到农历七八月,烤烟田在布谷鸟的颂歌中醒来,舒展着成片的大绿叶子,等待村子的男女老少们收割回家。

“我家有30亩地种了烤烟,一亩地要产斤烟叶子的,栽种、收成都得请人帮工,忙不过来。”一个农家小院里,带着草帽正准备出门的贵石琼被记者叫住,说起了自家的烤烟地。

雷响孔村四月的烤烟田

烤烟是高经济作物,正常情况下的亩产达元以上。贵石琼有2间小烤房,每年烟叶收成后就放进烤房初加工,再经乡镇统一收购卖给上海的中华烟草公司,一年收入得有7万多。

“我们村从90年代就开始种烤烟,品质好,不愁销,又是绿色产业,百姓们种植积极性高,我们的产业才越来越好。”李方新指着田里覆膜的烤烟苗,流露出自信满满的喜悦。

四月的风是柔和的,村子里处处飘着白杨树的飞絮,鹅毛一般地落下、升起。鸟儿们从山坡到田地,再飞到苗家阿爷门前的杜仲树枝头,与芦笙奏响的乐曲和鸣。

芦笙艺人杨顺兴

苗家阿爷是杨顺兴,74岁年纪,做得一手好芦笙。他系着靛蓝色围裙,门口摆着两条板凳,一高一矮,高的用来放制作芦笙的工具,矮的那条用来坐。

“这是铜片,插在这孔上,就能发音。”杨顺兴做芦笙,先买回原材料,木材啊、竹啊、金属啊,然后要削吹管、凿孔槽、磨簧片……看似手上的功夫,其实眼睛耳朵都离不了,是一门极讲究的技艺活儿。

杨顺兴3天做一把芦笙,一年百余把,订单来自全省各地,年收入2-3万元。

老人靠手艺吃饭,家里子女外出务工,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好。从前两代三户人住在三间平房茅草屋,现在茅屋对面起了三栋小楼,楼前还停着小轿车。

杜仲树下,几头黄牛侧卧着,杨顺兴取下老花镜,慢悠悠走到院坝边,嘴里轻声说了句:“还是村里好。”

(三)鸟衔希望

四季岂止农家美,石涧穿洞燕飞来。何不唤人来?

雷响孔村是因为“一涧轰雷”出名的。这是水西毕节八大景之一。清康熙年间有诗曾云:一派盈盈与石争,涵虚泛响过人惊。石房才现雾中影,濒窟忽生云里声。

夹沟滚石间,一股山泉冲岩而下,浪花飞溅,轰响如雷。奇景远近闻名,“雷响孔村”由此得名。

“旅游是要发展的,省设计院和县里的领导已经来看过了,考虑在我们这儿打造景区。”李方新明白啥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想着把村子的生态经济盘起来,给群众们增加收入。

“幺叔,过来坐。”走在路上,一位村民在家门口喊李方新。记者快步跟着这位村主任,来到这户人家院门前。

这不是一家寻常院子,这里曾是贵州水西安氏土司旁支后代安辉武的住宅。安辉武在解放前是黔西的彝土目,在黔西、大方、金沙等地占有大量土地,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雷响孔村成片的石板岩层

如今的院子,还遗留几层那个年代的基石,成为安氏土司文化在雷响孔村的最后遗迹。旁边住着的98岁的老妇人是在世的最后一位安家帮佣。

故事穿过历史的缝隙,流传到今人的耳里。时代和人物在变,但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如既往。

仙人洞

雷响孔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着丰富的山体岩洞和地面岩层景观。村里有一处唤作“仙人洞”的地方,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人迹罕至,险中有奇。

整个山体呈圆锥状,尖部在下,圆面朝天。一股细小的山泉从中间流下,窸窸窣窣游走在满眼苍翠之间。

山峰一侧,岩石裸露,洞穴连通,山花烂漫。至洞前,燕群飞舞,鸣声优悦。入洞中,壁上有朱砂诗刻,年代久远,已不可查。

“这里离百里杜鹃景区不到5公里,开车20分钟就到了。”李方新说着,数起了村里的旅游资源,忍不住谋划雷响孔村的未来。

从洞里出来,老支书付天祥的儿子开车路过,后备箱装满了桶装山泉水。在城里住了多年,他还是惦记着村里的水。“水能带走,好山好空气是带不走的,这里是好地方呢!”

年轻人不知道,他的村子年被评上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前不久植树节,他回到村里,看见大家忙着种树,还以为自己错过了一场盛大的节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苏颉

编辑尚宇杰

编审靖晓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