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寒露至,浅谈二十四节气文化对古代农业风俗

发布时间:2023/4/3 12:42:20   
北京看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就是说从寒露这天起,气候慢慢变得寒冷,露水都要结成霜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

民间有谚语说:秋分早,寒露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北方地区要趁着泥土还没冻结,赶紧播种麦子。这是人们根据节气总结出的农业种植规律。下面,让我们看下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种植的关系。

提到二十四节气,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名词——物候,它和节气渊源很深。那么,什么是物候呢?

马未都先生说:“物候,是古人通过物的变化,感觉气候对应的变化。物候的候象包括了所有的生物,比如植物发芽、开花,动物交配、迁徙等等,这些都是物候景象。古人归纳整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

例如夏至节气,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古人根据物候和节气,选择什么时候播种、收获、储存农作物,安排农业生产。这既推动了农业气象学发展,也形成了农业风俗。农业风俗其实是随着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生的文化现象。

一、隋唐五代时期

农事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季节转换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越低,这种制约就越强。中国古代的节气是劳动者长期进行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节气与农业生产风俗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节气不仅提供了农事安排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人们预卜年成的重要机会。在这隋唐五代,每年都要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用占影、占气等方法占验丰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

立春、春分:

唐代有一句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农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立春日正午的时候,立一个竹竿,根据竹竿影子的长短,推算这年收成的好坏,如果在立春这天没有太阳,就预示收成会很好。

在立春日,还可以根据风向来判断一年丰歉和灾害。

“立春日,风是来,宜大豆,又熟;坤来,多寒,大豆贵,贵在四十五日中;兑来,疾病;巽来,多风;离来,多旱;震来,霜伤物;乾来,亦霜害物而谷贵;坎来,春寒。”

如果立春这天下雨,就不利于种植作物。与立春一样,在春分这一天也会占影、占气、占风。如果春分清晨日出时有青色的云朵,就适合种麦子,会有个好收成。

“西方有疾风来,小麦贵,贵在四十五口中;震风来,小麦贱而年丰。”

立夏、夏至:

立夏如果是在属金的日子,则“五谷成,夏多风”;如果立夏日天气晴朗,则预示着有旱灾;如果立夏日东南方有青气,这年将会大丰收;如果青气没有出现,则十月时就会有大风。

如果夏至这天,北面刮风下雨,谷子就会大贵,贵在四十五日;如果夏至恰好在夏历五月初一,稻谷收成会不好,米会很贵;如果夏至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就会有发生旱灾。

立秋、秋分:

如果立秋这天天气晴朗,则什么都种不了;下小雨最好;大雨不利于五谷生长。立秋也要占影、占气、占风。立秋日黄昏的时候会观看天象:

“西南有赤黄云如群羊者,坤气至,宜果。坤气不至,万物不成,地多震,牛羊死,应在冲。”秋分:“此日晴朗,万物更生;若雨,天阴,善。”

立冬、冬至:

如果立冬在阳历十月一日,就会出现“雨血,地生毛”等不祥的预兆。立冬占影、占气、占风的内容许多都与来年的收成有关。

如立冬日“乾气不至,大寒,伤万物,应在来年四月。”立冬日“风从巽来,冬温,来年麦旱;坎来,冬雪杀走兽;离来,来年五月大疫。”冬至日占验的内容也多为来年的内容,如冬至日“坎气不至,夏大寒而大水,应在来年五月。”冬至日“风从是来,正月多阴;坤来,虫伤禾,人民不安其处”等等。

可见,在隋唐五代时期,人们还不能较精确地掌握节气物候规律,还在不断总结。

二:宋代

农事节气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科学依据之一,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在宋代已经颇为流行,在《事林广记》中,就明确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敦煌壁画耕地图

宋代农民根据这二十四个节气的气温、雨水和物象变化进行农事耕种管理和贮存等活动,安排农业生产。

三、元代

元代的农学著作《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都很重规农业耕作的时间。《农桑衣食撮要》主要讲述当时农民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风俗。

“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别,简明易晓,使种艺敛藏之节,开卷了然”

《农桑衣食撮要》图片

农业生产收成丰歉,与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判断农事丰歉。新的一年开始,农民便通过察看自然现象和物候的状况,来预测当年气候和收成好坏。

常见的是:“验岁朝。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日色晴明温暖,则蕃息安泰;风雨阴寒惨冽,则疾病衰耗。以各日验之。”

四、清代

农事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数千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传承发展,积累丰厚的生产经验,农人们早已习惯于根据不同的物候与气象特征来安排农事活动。

清人笔记中记载:“春耕夏耘,秋获冬春,因为农人四时之所有事。”

在农事安排中,季节性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四月有鸟,其名自呼,曰:“家家播谷..农人候此鸟飞鸣桑间,则犁耙上岸,五谷可布种也。”这是根据布谷鸟鸣叫的物候,提醒农民该种谷子了。

另外,有不少农谚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人们对自然物候和农时节气规律的认识经验,如:“小满前后,种瓜点豆”,“夏至不除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节令和物候能帮助人们判断农业耕作的顺序,但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是能否取得丰收的重要因素。

二十四节气

到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精确地预知天气情况,人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必要的农业损失,二十四节气依然在流传。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细腻和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是绝无仅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