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杜甫白居易的夏天烈日灼心,这几位著名诗

发布时间:2024/8/10 14:27:48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千年之前,唐代诗人杜甫在《夏夜叹》中这么描绘夏天的炎热:白昼漫长似乎没有日暮,炎炎酷暑熏蒸得我心如汤煮。如何才能给我万里长风,吹动我的衣裳呢?千年之后的夏天并没有多少变化,太阳依旧一视同仁的灼烧大地和我们,幸运的是我们有了空调和风扇。“炎热”总是夏天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现代人对待夏天的态度也大不似从前,现在的我们喜欢夏天的空调房,夏天的冰镇水果和夏天的冰淇淋:情感上,也总惦记着在夏天发生的毕业别离。而前人们的夏天,美好的记忆往往深藏于夏天的故乡,故乡的田野。那时候的夏天,尽是古代文人墨客诗中总也避不过的雨、荷、蛙、蝉......像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夏天:“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一片很美的夏夜光景:明月掠过丛林枝间,惊飞了栖于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拂过,夜晚的蝉鸣清脆;稻花的香气仿佛诉说着今年又是一个丰年,稻田里蛙鸣声片片。类似的景色遍布在乡野之间,但从古至今总不缺人惜爱。南宋诗人赵师秀曾作:“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样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可谓最擅长写夏,他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年代,“夏夜追凉”这般场景可不新奇:因炎热难以入睡时,大家都爱跑到阴凉处或风口,拿着一把蒲扇“扑哧扑哧”。在我小时候,就常常看见我的外公外婆拿着蒲扇在外面乘凉,我父亲尤其喜爱如此,他摇着大扇子,裸着大膀子,模样像极了李白所作《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天的代名词除了炎热、虫鸣、荷塘、乘凉,自然还少不了阵雨!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先生曾作《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说的是一场夏雨过后,湖面添起波纹,水比平常更显凉爽,瓜比之前更显清甜,妙龄女子坐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手持罗扇,怡然自在。夏天的雨很特别,它不仅能带来清凉,还常常是变幻莫测的!唐代诗人崔道融作《溪上遇雨二首》:“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他说:池塘水面的雨水如同抽丝一般,野禽因为雨势只能低飞,池鱼因为惊吓跃出水面;农耕人和垂钓人来不及去取蓑衣和斗笠,农田倒是可以酣畅淋漓的接受雨水的灌溉;崔老坐看天上乌云衔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唯独自己这一处天气晴朗。忽然惊觉云雨落到了自己头上,再看前方山峦,却映照起来了阳光!崔道融先生将这阵雨的形态用文字完美的描绘下来,甚妙!而除了有这些细细描绘夏天的诗人,还有一些诗人,则会通过身边环境发生的细微变化细心发现夏天的到来。如南宋诗人陆游作《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有南宋诗人范成大作《喜晴》:“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春天的万紫千红飘落成泥和布谷鸟的叫声,都象征着夏天已经到来,而梅子成熟,竹笋成为竹林,绵绵春雨落下帷幕,也同样象征着夏天的到来。然而夏天也不全然都是美好的,轻松的。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看来,夏天便是带着“悲痛和不幸”来的。他作《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面对平民生活的艰苦和无奈,他悲痛而愧疚。在他看来,五月的夏天,农妇不得不带着稚童收割农田,在烈日下,蒸煮灼晒,艰苦万分,更有农妇必须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干着农活;而自己无功无德竟不曾做过农桑之事,却也有充足的俸禄和余粮,这让白居易心生羞愧,不能释怀。只是这些“悲痛和不幸”,到底也充斥着时代的烙印,并不完全因夏天而起。所以最后,如果还要陈词夏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除了炎热,我依托于幼时的记忆,搜索到这么一个答案:夏天是拥有专属于它的一份惬意的,如北宋诗人周邦彦作《鹤冲天·梅雨霁》:“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dian,凉席)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1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