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习性 >> 母亲的哲学四人要发狠,不要学布谷鸟
(感谢林志雄主任友情提供原创漫画)
夜雨洗天清,风细梅正青。
这几天,小区布谷鸟“布谷-布谷、布谷-布谷”,一阵阵,一声声,花风中有节奏歌唱,已是深夜十一点,仍叫的欢,叫的紧。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布谷鸟故事,从前有个年轻人好吃懒做,大家都播种,他却在玩,村民提醒他,他总说“还早呢还早呢”。该插秧也不借秧苗,仍说“还早还早”。到了冬天,没粮食,活活饿死,死后变成鸟,天天后悔,春播季节,就在田园四处“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叫。
母亲告诫我,“不要学这只鸟,老(经常)贪玩,要发狠,什么时节就做什么事,不要等到过后,才晓得后悔”、“千万不要以为时间还早,有的是(非常多),时间其实过起来非常快”。
听了母亲的话,我多少有点担心,生怕也变成布谷鸟,就不敢那么疯玩,学习比以前也稍微认真些。可好景不长,布谷鸟又成耳边风,该打方块打方块,该玩玻璃珠玩玻璃珠,还没熟的桃子李子,为尝鲜,照样摘了往嘴里塞,结果拉肚子也不敢和母亲说,自己偷偷吃半片土霉素才解决问题。
母亲看我顽劣,经常气的没办法,拿了扫帚,又舍不得打,只好叹气。我想读书,家里穷,实在没办法,读不了。你有书读还不珍惜,不发狠,以后没书读,后悔都来不及。想想那只布谷鸟,天天还早还早,结果呢?世上没后悔药卖。你要想出人头地,要是不想吃种田这份苦,就一定要发狠读书。我看母亲真生气,也就收敛一二。
“人要发狠”,这是母亲众多口头禅之一。“发狠”是客家话,勤奋努力的意思。“发狠”,有一股子狠劲,决心大,勤奋程度比较猛烈。
母亲看不起偷懒的人。个别村民,自己吃的青菜还经常要买,母亲很看不惯。经常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有田有土,有手有脚,只要发狠,随便哪里种点什么,都有饭吃,有菜卖。批评完别人,又语重心长提醒我,读书要发狠,不要老想玩。我就装假式的赶紧点头。
母亲自己是相当发狠的,里里外外都是好手。村集体修渠拦水筑垻这样男人干的活,母亲也从不落后。我有时希望母亲在家多陪我玩,不要那么拼。母亲却笑,不发狠怎么行?讲完似乎又在回忆什么,停了会才说,不要紧,我做惯了,就是吃苦的命。你自己好好玩。
当时,我并未注意母亲略显伤感的表情,只是调皮的说母亲不是吃苦的命,我们都是享福的命,母亲就看着我笑,笑的很开心,我以后跟着平平(我的小名)享福。
我有时好奇,问母亲小时候的事。母亲偶尔告诉些。慢慢才知道,外公去世的早,家里穷,各种活,母亲都要干。口粮经常不够,生产大队上午打完谷子,母亲作为大姐,中午顶着大酷日,带弟弟妹妹跑到稻草堆去翻,把打谷机没打干净的谷粒摘下来。“漏网之鱼”其实很少,翻来覆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总能淘些,大多是有点瘪的稻谷。偶尔遇见小半根稻穗,母亲她们高兴的叫起来。母亲淘过的东西不少,比如已摘过的花生苗、木子树、满子树(音译,蓝色,可榨油)。有一点希望的地方,母亲总是去尝试。或许,经历过饥饿,才更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天真的问母亲,稻草是不是刮的很痒很疼,太阳是不是很毒,会不会晒一身痱子。母亲就笑,什么也不说。稍大些,母亲又像大人一样出去挣工分。我难以想象母亲望着同龄人背书包上学,自己却在田里干活的心情。
碰到雨天,母亲的风湿疼痛就要闹腾,有时整夜都睡不好。那是母亲年轻时“发狠”留下的“纪念”。
那会刚分家,老屋不好住,要做新房,就在自家田里拌着稻草制土砖。母亲刚做完月子,身体很虚,明知沾不得水,为抢时间,仍穿黑胶套鞋在田里踩泥,弯腰放砖。从此落下风湿。
我有时也问母亲为什么要那么发狠。母亲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人穷就没人看得起,我们又没其他门路,要想日子过好些,除了发狠,没其他办法。又叮嘱我要认真读书,不要学布谷鸟只知后悔。
后来,在课本中学习寒号鸟故事,小伙伴们经常摇头晃脑,互相嘲讽打斗,“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自然而然想起布谷鸟,两只可怜鸟,这让我多少有些触动——不要误农时,要早点谋划,要未雨绸缪,尤其要发狠,要不然会饿死冻死。
慢慢的,家里日子越来越好,开了小卖部,但母亲依然很勤奋,喜欢抽空到地里劳作,家里的田和土,红薯花生,辣椒芹菜,时令菜基本都种,没一块荒废的。
母亲做事就是这么发狠,依稀记得有一回,天快黑了,母亲还在黄瓜地里插竹捆蔓,催她做饭,母亲说插完再做。我就生气,要她立即、马上做饭。母亲嘴上同意,快了快了,手却依然麻利捆扎。
我蛮不讲理,要把母亲插的竹竿拔起。母亲就假装大度让我拔,你拔你拔,拔了,以后就没黄瓜吃。
想到美味黄瓜,我拔了一半的竹子只好插回去。我又要母亲明天再插。母亲说,黄瓜蔓长得差不多了,要赶紧捆好。今天能做完,就不要拖到明天,明天有明天的事。母亲的话,让我又想起布谷鸟“还早还早”。母亲让我过去帮忙,这样可以早点做饭。原来插竹子也很好玩,这一玩,也就忘了肚子饿。
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布谷鸟故事也知道的越来越多。布谷鸟,又名杜鹃鸟,又称子规。有一成语,鸠占鹊巢,还有蜀王变成子规的传说等。
描写子规的诗句数不胜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无论杜鹃啼血,还是鸠占鹊巢,我总无法将这些传说和记忆中的布谷鸟联系起来。
印象最深的,依旧是母亲讲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先入为主。由此也想,儿时的教育和记忆,对一个人一生影响多么大,多么重要。谁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佛洛依德的童年学说,确实研究的有一定道理。
后来读到《乡村四月》这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很喜欢这首诗,读着“子规声里雨如烟”,仿佛回到故乡,仿佛还是那个少年,打着赤脚奔走在田埂。女人们拔秧苗送秧苗,男人们插秧,我们小朋友拿竹子串几扎秧苗挑着玩。母亲不准我下水田,水田蚂蟥猖狂,我就只有站着看的份。
那时亲戚和邻里关系很融洽很密切,插秧这种大农活,大多提前约好,一家人的田,几家一起帮忙。我家的活,叔叔、舅舅、舅妈们都来,大人小孩一起,做完事,一大桌人吃饭,热热闹闹,舅舅他们划拳喝酒,吃咸鸭蛋,一人一个。
母亲制咸鸭蛋很厉害,有自己的秘方,喜欢留好梧桐叶烧成灰,再混黄泥土,哪里的黄泥土好,母亲一清二楚。母亲做的咸鸭蛋,咸度适中,出油出的多,大家吃的非常开心。
只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里人出去做事的越来越多,种田的越来越少。即使种田,也大多用机器,插秧也改成抛秧机,又快又方便,人也不累。效率提高了,大家集体干活却少了,亲戚之间的来往也少了,晚辈小朋友的来往就更少。而那时的美食,日夜期盼的咸鸭蛋,现在随时可吃,却觉得少点味道。或许,就是物以稀为贵。
布谷鸟还在叫,我想,那不过是布谷鸟求偶的呼唤,美丽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不管怎样,听到“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我还是不禁想起布谷鸟的故事,想起母亲的话,要发狠,不要偷懒,不要学布谷鸟。有时也痛恨自己,布谷鸟、寒号鸟教训言犹在耳,自己却仍经常偷懒。致良知,格去一个“懒”字,要多少功夫在里面呀。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熟悉的鸟声,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就回不去,一切向前看,不忘本心,保持童心,身体棒棒的,与老人家一起陪宝贝好好过六一,好好过童年,好好成长。
六一节快乐!
光辉岁月,制心一处,温暖前行。
欢迎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