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的形状 >> 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所化,其鸣若不如归
图文/舟歌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一诗中写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沈佺期,他的《夜宿七盘岭》写到:“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一查从古至清代的诗人,曾写过“杜鹃鸟”,咏过“杜鹃花”的就有50多位。但写得比较好的也找不到多少?除了上面举出的两位诗人外,王勃、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等等是之。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杜鹃鸟”的注释;“杜鹃:一、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多为红色。供观赏。二、这种植物的花,也叫映山红。”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杜鹃花”的注释;“布谷:杜鹃(鸟名)。”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布谷鸟”的注释。杜鹃,这种美丽的鸟儿,不是说的除了叫“布谷鸟”以外,还叫什么“子规”吗?那么,书上对“子规”又是怎么注释的呢?在写作“重返湔江,蜀源探秘——古蜀文化之旅(3):‘啼血平原:望丛祠里听杜鹃’”这一章时,强烈的好奇心让我非得要把“杜鹃”这种鸟儿弄清楚不可!查《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对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子规”无注解;再查《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对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子规”无注解;好了,继续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对《蜀道难》一诗中之“子规”的注解就有了:“子规:鸟名,又名杜鹃。此鸟蜀中最多,传说为蜀帝杜宇所化。其鸣若“不如归去”,啼声凄切。”
记忆中的布谷鸟要比这些“鹃类鸟”的每一种都要大得多,而且其“布谷(播谷)——布谷(播谷)——”,或大人哄小孩似的“不哭——不哭——”,或看见黄金金的玉米就想吃而发出的那种“包谷(玉米)——包谷(玉米)——”的叫声绝对不是我们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坝子上的老百姓所叫称的那种“杜鹃”。我好像还在那里看见一本书,上面还说“杜鹃”还叫什么“贵阳鸟”,它的叫声是“贵贵——阳——,贵贵——阳——”。在我们这一带确实有“贵阳鸟”这种鸟,就在目前的春夏之交,在湔江河谷,在龙门山上,我们都会听见这种鸟在早晚时分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缠绵叫声。但在我的记忆里,这种鸟要比我目前正在翻阅的这本《四川鸟类原色图鉴》中“鹃形目”中的每一种“杜鹃”都还要大得多。我小时候,见过“布谷鸟”,见过“贵阳鸟”,还亲自抓到过“秧鸡子”,至少在读初中之前,我还没有听见过什么“杜鹃鸟”这个书面名字。
不过,从小时候掏鸟窝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大人们叫这种美丽的“乡鸟”谓“四雀”或“水鸦雀”,从来就没有叫过它谓“杜鹃”。现在,随着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老家好像已经早就没有这种鸟儿的影子了?但是,它在我童年的时光中留下来的印象,却是永难忘怀。可不,现在,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不停地飞鸣,好像在对我说,“我才是杜鹃!我才是杜鹃!”,不过,我真的希望它就是蜀王杜宇魂化的那一只杜鹃、那一只只“杜鹃”。没错,现在,通过我认真的分析研究,我坚信,水鸦雀才是真正的“杜鹃”!
落地的樱桃
躲过了
鸟儿的啄食
逃过了
纤手的采摘
红熟的樱桃
最终落地
它的声音
你绝对听不见
它一定画着
很美的直线
它收敛了
阳光的翅膀
它扎向了
大地的心房
它回到了
母亲的怀抱
它回到了
思念的故乡
曾经遥远的
星星,此刻
就在你的脚下
你可以把它
叫着一滴鲜血
抑或一粒石子
落地的樱桃
总以腐烂的方式
回报大地
你敢说,这
又不是一种
激情的燃烧
不是一种
执著的飞翔吗
简单地说
落地的樱桃
选择了
泥土的襟怀
朴素地感恩
人间的种养
水田
是春天的阳光
和冬天的雪
谷雨之后
这片属于父亲的
天空
就在我的脚下
一一展开
像页页鲜纸
很快就涂满
燕子和星星
很快就被秧苗的
翠绿充满
当然,很快
平原就涌动着
稻苗的波涛
你站在故乡的远方
很快就会看到
谦卑的稻谷
微笑,弯腰
看到秋收后的
那一畴畴
空旷的田园
如沉默的母亲
水田
你是母亲的脸吗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