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谷鸟 >> 布谷鸟生活环境 >> 如是我读ldquo布谷rdquo
四鸿说字:
“布谷”还是“不如归去”
——用诗句解释字音的范例
王四鸿老师
杜鹃鸟,古时又有子鹃、子规、谢豹、杜宇、布谷之称。民间传说,杜鹃的叫声是催促耕种,认为其鸣叫之声为“布谷、布谷”,所以又被叫做布谷鸟。杜甫即有诗句“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杜甫《洗兵马》);明代大诗人李东阳也有“春雨园林布谷声,声声不住劝春耕”(李东阳《布谷》)之句。
据记载,士大夫们又常常将其鸣叫之声解释为“不如归去”,当也是模拟其声音之义,劝人离开是非之所、归去田园。因此,被文人们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有柳永缠绵的“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也有张炎萧索的“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张炎《祝英台近》)。
那么,催促耕种的“布谷”之声,与“不如归去”之间有什么关联吗?至少,二者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并不很相似呀,不太可能听到“布谷”的声音联想到“不如归去”呀。我们假定杜鹃的叫声在古代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即便有,其实我也没有办法证实),那么,在古汉语语音当中,二者的发音是相似的。
如果查找典籍,例如《康熙字典》,我们可以轻松查到它们的相似性。本文拟换一种途径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我们通过诗歌韵脚的发音来判断二者的语音关联。在“布”与“不如”之间的相似性,实在没有太大的讨论空间,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谷”与“去”。
杜甫有一首用“谷”作韵脚的诗,非常有名,也特别典型: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这首五言古体诗中“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屋、掬、竹”为韵脚,韵母的发音当是一致的。而范成大的一首诗《送李童子西归》中也有四句可与之参照:
口角诵书如布谷,眼光骨法俱冰玉。
紫绡轻衫发锦束,万人回头看不足。
而“去”在韵脚的时候并不很多见,大家熟悉的李清照《渔家傲》中是这样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其韵脚为“雾、舞、语、处、暮、句、举、住、去”。
稍后一些严蕊也有一首《卜算子》与之相类:
不是爱风尘,
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
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
莫问奴归处。
这首词的韵脚为“误、主、去、住、处”。
其实还有更典型的例子,不过不算太常见:
齐天乐
与冯深居登禹陵
(宋)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
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
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
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
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
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
重拂人间尘土。
霜红罢舞。
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通过诗句,我们可以知道,普通话中几乎没有什么相关的两个字,本是一个韵,那么,还有其他的吗?
根据古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古代汉语语音是没有尖团音之分的,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没有“j,q,x”这几个声母的字音。也就是说,“去”字的声母,更接近于“k”。我们口语当中把“客人”的“客”读成“qie”,也可以算是一个佐证。
在唐宋时期的中古语音中,“谷”与“去”的音接近,如果“不如归去”连读稍快,其实与“布谷”就相去不远了。普通人听到的就是“布谷”,赶快耕种;士大夫们在仕途失意之时,理所当然的就听到了“不如归去”。
说明:王四鸿老师,通榆一中语文组教研组长,一直致力于文本细读,颇有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